她和班昭相仿像一只精卫鸟 弱小的身躯包藏巨大能量
杨小青这个名字总是和“浙江小百花”连在一起,这位多次获得文华奖的著名越剧导演,这些年一直锲而不舍在自己的这爿净土上拓荒,用如诗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出出淋漓尽致的作品,《班昭》就是其中之一。
上周,越剧《班昭》在杭州剧院首演,两场演出下来,好评如潮。这部改编自昆剧《班昭》的越剧戏,讲述了汉代才女班昭从十四岁到七十岁的坎坷人生。班固死后班昭继承兄业,修编《汉书》,经历夫亡、友散、书毁,几度春秋,《汉书》终于完稿,无奈人俱老矣。导演杨小青说,越剧《班昭》的成功在她的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
她就像是一只精卫鸟 弱小的身躯包藏巨大能量
第一次拿到《班昭》的剧本,杨小青看哭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现代人很容易丢失。她说,她总是会不自觉地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对理想坚持的守望者,我是不是也曾动摇过自己执著的信念”。昆剧《班昭》并没有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以最朴实的方式讲述。对此,该剧的编剧罗怀臻对杨小青十分满意,他用了八个字评价她的执导——“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杨小青说,罗怀臻总把她比作是一只精卫鸟,一直在啄石填海,从不间歇。“班昭才像精卫鸟,一个弱女子的身躯里尽然包藏着如此崇高的信念,这有多不容易”。
最寂寞的艺术莫过于昆剧。杨小青说,在上海昆剧团指导昆剧《班昭》那会儿,她顾虑得很多,她是带着一颗学习的心,仰视着,导演着。就怕学越剧出身的自己表现不出昆剧的凝练、细致。相比昆剧《班昭》,这次指导越剧《班昭》,她有一种回家的轻松感。“罗怀臻的剧本写得很扎实,非常经得起推敲,还有那么出彩的六位越剧演员,越剧本身又那么贴近老百姓,这可能就是成功的原因”。
相比完美的昆剧《班昭》 越剧版还需要精益求精
在越剧《班昭》里,杨小青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别于昆剧的情感,“在越剧《班昭》里,我想让观众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班昭的影子,这部戏平实质朴,却很容易出眼泪”。
杨小青的两位日本教授朋友,把昆剧《班昭》和越剧《班昭》各看了两遍。在昆剧里,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班昭,很崇高。而越剧中的班昭,让他们感动,就像是看到了一位故友,很贴近生活。一个人物,两种演绎,各有优势。越剧《班昭》与昆剧《班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人物深度的理解上,杨小青说,“昆曲很凝练,一个眼神就涵盖了全部情感,而越剧是一种细腻的表达,需要三五句唱词才能说清楚复杂的内心,这是两个剧种本身的不同,当然不可否认,越剧的文化底蕴没有昆曲来得深,这也是一次很好地向昆曲再学习的机会。”
相比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昆剧《班昭》,谈起仅排了22天的越剧《班昭》,杨小青显得很谦虚,“昆剧版已经堪称完美了,而越剧《班昭》还很粗糙,要升华到文人的崇高思想还有很多欠缺,只有不断提高越剧的文化底蕴,我要学得还很多。”接下来的时间,杨小青将对越剧《班昭》进行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