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目出新吸引观众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除了俄罗斯冰上马戏、澳大利亚新多媒体剧以及国际哑剧精品展演这些面孔新鲜、代表国际顶尖水平的演出外,有不少老剧目也不断推陈出新,以不同角度的创新给沪上观众以新的愉悦。 越剧《红楼梦》是上海戏迷非常熟悉的剧目。由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上海歌剧院联袂献演的大型新版交响乐《红楼梦》,有蔚为壮观的百人伴唱,但合唱部分的唱词从普通话改为方言(绍兴话),越剧领唱、交响乐的序曲增加了越剧的味道。不同的是,越剧中更多靠故事发展推进演员表演,而交响乐是通过音乐引领演员演唱。交响清唱剧形式的《红楼梦》,通过戏曲音乐交响化和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将一个不同于越剧演出的新版《红楼梦》展现在观众面前。观看演出的不仅有戏迷,还有不少乐迷。演出结束后,有两位老戏迷议论着:“还不过瘾呢!一晚上只看到两个人(宝黛)。”看来这种交响清唱形式,是给他们留下印象了。 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一些老剧目在内容上也有很大改变。如锡剧《二泉映月》反映的是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故事。无锡市锡剧院10年前就创作了这出戏,当时取名《瞎子阿炳》。1998年重新改版,现在的《二泉映月》不是诉苦,而是通过琴约、琴哗、琴情、琴痴、琴辨、琴心、琴诀、琴归等感情线索,描绘了阿炳一颗痴迷音乐艺术的赤子之心,折射出他对民间音乐的智慧光芒。为了这部戏的再塑造,导演写了2万多字的剧本分析,三易其稿。新《二泉映月》把大家熟悉的音乐戏曲化,着重于在音乐里寻找思想,发人深省。 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发展演变的吕剧具有高亢的唱腔,此次参演的《李二嫂后传》是创作于1986年的剧目,此番又是40多年后吕剧二进上海,上海的观众容易接受吗?从演出中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不难看出:多次加工重排,在生活化上下功夫,该剧获得了成功。如果说,50年代轰动全国是以其新观念取胜,那么此番在艺术节上,其独特的舞美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色彩斑斓的潍坊大风筝烘托出生机一片,有百年历史的木版年画古朴纯净,而栩栩如生的民间剪纸和素雅明朗的蓝印花布则不时散发出农家院落的味道,暗示着山东大地富庶而淳朴的民俗民风。现场不少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山东老乡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其实说到剧目创新,超大型情景歌剧《阿依达》也算一份。虽然上海只是《阿依达》的第八个演出点,但上海版的《阿依达》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歌剧了。传统的歌剧,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有不少差距。但是对人际交流的渴望、沟通和宣泄的需求是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型情景歌剧把参与性引进演出,这种演出更有一些狂欢的色彩,从而也终以参加人数8万之众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艺术只有创新才更有生命力,这种创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也是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的创新。创新了,“老树发新芽”,才有市场,才有卖点。 (中国文化报 严长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