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照我影,送我到燕江。” 几千年前,诗人李白在浙江嵊州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经过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嵊州现已积累了深厚而独特的岳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越剧、小吃、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嵊州的闪亮名片,成为当地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越剧:百年女剧团
“书房门前有一枝梅花,树上百鸟争鸣,喜鹊满树叽叽喳喳,给梁兄带来好消息。” 当他们来到嵊州市甘林镇石家岙村圣武堂祠堂古戏台时,“剧团”的两位越剧演员“兄弟”正在排练传统剧目《十八别》。 石家岙村“妈妈戏班”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1923年,第一届女子越剧班在这里诞生,越剧百年历史上绚丽的一页开始了。
嵊州越剧氛围浓厚,会唱越剧的人很多。 陈小六,“妈妈剧团”越剧演员,嵊州人。 他从小就接触越剧。 凭着对越剧的热爱,她成为了“妈妈剧团”的一员,每周都在这里演出。 守护越剧瑰宝数十年的陈小六如今有了更大的志向。 “我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越剧,也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来听我唱越剧。”
陈小六的愿望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为传承越剧文化,“中国越剧粉丝网爱越站”于2016年正式上线,目前国内外已建立180个成熟的“爱越站”。 “爱越站”定期组织线下越剧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和民间戏曲人才,将越剧的火焰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零食:千年积累,自成一线
嵊州是“中国小吃文化名城”。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生活环境,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手工美食。 其中,小笼包是嵊州人最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小笼包是嵊州的特色美食,闻名南北。 据《嵊县志》记载,嵊州小笼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陈东升在嵊县的包子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小笼包第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素芹的驻地位于嵊州美食街的嵊州小吃大师馆。 她传承这项技艺已经有十多年了。 “制作小笼包是我从祖父那里继承的手艺,现在已经传到了第三代。” 吕素琴说,“现在店里每天能做五百个包子,很多人从杭州、宁波等地赶来吃。小笼包,看到他们吃得开心,我就很高兴。”
要想进一步推广嵊州小吃,发展速冻产业链,产业化、标准化是必由之路。 盛之味速冻食品有限公司是嵊州市第一家生产小笼包的厂家。 据该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嵊州小笼包的“家乡味道”,他们坚持采用新鲜食材和手工制作。 “产品远销大江南北,日销量约2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