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舞台上演绎越剧神韵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一颦一笑,道不尽温柔缱绻,丢袖整冠,述不完潇洒飘逸。上虞山外山文化艺术团团长阮小花一抹红唇,一袭蓝衣,在农村简易的舞台上,演绎着多少桃红柳绿痴男怨女。 少时愿望成真 勤练技艺涅槃重生 阮小花出生于道墟镇韩浜村的普通农村家庭。在那个流行歌曲风靡大街小巷的年代,她却独爱越剧。家中三兄妹,负担较大,无法正规学习戏曲,只能省下钱去买磁带,跟着录音机一遍一遍地听,一句一句地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为人母的阮小花第一次因为她钟爱的越剧登上舞台,在镇上的戏曲比赛中崭露头角,也因此收到了民营剧团的邀请。第一次离梦想这么近,让她欣喜万分,开始一边在企业打工一边学唱越剧。然而纺织厂三班倒的工作,加之丈夫在外打工,家中还有3岁儿子和生病的母亲要照顾,压力之大让她分身乏术,只好前半夜抱着儿子排戏,后半夜匆匆赶去上班,这样辛苦的日子,还好她一一克服,咬牙坚持下来。 越剧表演讲究身段,提袍转身、丢袖提襟,一招一式都有其独特韵味。但当时的剧团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演员们只能看着影像学戏,唱法虽有提升,却难有专业身姿。阮小花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情形,没有舞台,只是随意在空地上放置一块地毯,演员们便开始唱越剧《盘夫索夫》。“紧张和难为情”是她对这次表演的描述。“观众都是镇上熟人”,没有学过专业身段,阮小花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木头人”,在台上连手都不敢伸。 经过这次表演,阮小花意识到,越剧表演是艺术,不经过专业学习,她将永远是那个“舞台上的木头人”。于是,她多方寻找名师,终于有幸向上虞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郑亚萍拜师学艺。经名师指点后,阮小花如涅槃重生,美目顾盼,衣袖飘飘,一招一式都将女子的柔美和男子的潇洒完美融合,尽显韵味。 民营剧团成立3年送戏下乡300余场 2013年9月,民营剧团、上虞山外山文化艺术团成立,阮小花任团长一职。万事开头难,剧团成立之初,没有资金支持,仅有的几份业务收入都被用以购买舞台、乐器、灯光、布景等各种设备,剧团演员的工资没有着落,只能用欠条代替。 为了缓解资金紧缺问题,阮小花费尽心思。开始一年,来者不拒,只要是戏无论庙台戏、社戏,能唱就接。一些剧团演员也直接将工资以投资方式投入剧团,剧团还凭借以“物”入资的方式吸引拥有设备资源的人士加入剧团,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一年后剧团终于有所盈利,收回所有欠条,还清了演员的工资。 资金问题稍有缓解,业务来源少、市场不规范、人员不固定等问题接踵而来,让阮小花几乎无力招架。每次演出前是她最繁忙的时候,选择舞台地点、联系搭台工人、联系演出人员、分配演出角色……不同于专业剧团,民营剧团的演员都是兼职,那份对戏曲的热爱让他们聚在一起,平时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因此演出前联系人员就成了阮小花最头疼的一件事。“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是她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剧团成立以来从未发生因演员问题而推迟演出。 演出之余,阮小花抓紧时间安排演员排练《唱一唱五水共治事一桩》《救火阿三其人其事》《现代孝女曹秋芳》《父女双双逛绍兴》等一系列剧团自编自导,反应时代新风尚的曲目。这些曲目综合收入在《孝德文化》大型综艺节目内容中,耳目一新的节目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正是阮小花和剧团成员的坚持,山外山文化艺术团在上虞已小有名气。剧团成员已达40人,除了在道墟镇演出外,剧团还到陈溪乡、岭南乡,绍兴陶堰镇、平水镇等地参演,被越来越多的戏迷所熟知。目前剧团共送戏下乡300多场,观看人数10万余人次。 学艺路无止境草根明星远近闻名 爱上越剧之初,阮小花便钟爱毕派唱腔。除了天生嗓音条件适合外,她直言毕派唱腔明朗豪放的特点和自己的性格相符。表演戏曲16载,阮小花精通多种戏曲类型,除《王老虎抢亲》《新三笑》《盘夫索夫》等著名越剧外,鹦哥戏、莲花落也有所涉猎。 追求完美是阮小花的性格特点,对越剧表演更是如此。每次演出结束夜深人静时,她总会躺在床上,回忆白天的表现,自问台词是否遗漏,动作是否出错。“之前只能回忆影像中的动作,全靠自己记。今朝可以直接在网上反复看视频。”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提襟动作,她都要反复看上十几遍。她说,可能在普通百姓眼中她的表演和专业演员无二,但作为一名演员要时刻谨记自己仍有不足,需要不断总结提升,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尽的。 正是保持着这份赤子之心,阮小花在各赛中大放异彩,曾获得“妈妈咪呀”上虞站第一名、上虞乡镇特色文化大展演戏曲类金奖、区民间文艺人才选拔赛曲艺组一等奖、区“全民大舞台”才艺秀大赛一等奖、区越剧戏迷大奖赛一等奖、区五星级“民间文艺人才”、省民营文艺表演中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阮小花以其潇洒倜傥、温文如玉的百变小生形象,被粉丝们誉为上虞民营剧团第一小生,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根明星”。“小花教我们几句”,每次演出完毕,身边总会围拢来一些热情的“花粉”,希望再多听几句她的唱腔,再多看一会她的精彩表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