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越剧《甄嬛》(上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连演四场、场场爆满,成为去年国际艺术节期间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原创剧目之后,今年《甄嬛》的下本继续被艺术节相中,并续写票房火爆的盛况,包括2场上本在内的6场演出超过5500张戏票已经仅余一百多张。明天下午,剧组还将在静安嘉里广场举办“遇见《甄嬛》”市民活动,在为本月中旬的首演造势的同时,也为明年《甄嬛》在逸夫舞台的“驻场”演出预热。
票房一路火爆
越剧《甄嬛》改编自小说《后宫·甄嬛传》。上本由上海越剧院最年轻一代青年演员群体担纲,下本则推出“示范传承版”,由王志萍、钱惠丽、黄慧、陈颖等中生代越剧明星领衔出演。上本以群戏为主,表现少女初入宫廷遭遇的第一次纯美爱情与人生磨难,因此由靓丽照人的年轻演员担纲,既发挥青春优势,又通过难得的原创大戏磨练新生代;而下本中,角色渐从青涩走向成熟,戏剧冲突剧烈,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层刻画,表演难度较上本陡然提高,因此由中生代演员先做“示范创作”。
据介绍这也是上海越剧院建院60年来推出的首部连台本戏。去年,由青年演员担纲的《甄嬛》(上本)在艺术节上票房一路飘红,场场爆满,之后在城市剧院等剧场的演出也同样票房火爆。而今年,尽管《甄嬛》(下本)尚未正式公演,各地演出订单已应接不暇。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全本《甄嬛》将赴温州参加第三届中国越剧节,其后苏浙多个城市的演出已经排到了年底,明年则将启动全国巡演。
市场导向为先
不得不承认,越剧《甄嬛》的票房如此火爆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原作的知名度,特别是电视剧《甄嬛》的热播。那么这样的红火现象有没有普遍意义呢?沪上资深戏曲经纪人许霈霖认为,越剧《甄嬛》的火爆证明了贴近观众的戏依然可以赢得观众,这就是它的普遍意义。许霈霖告诉记者,正在温州举办的中国越剧节像《甄嬛》这样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剧目很少,并直言“现在很多创作和老百姓没有关系,和老百姓的距离是远的,所以老百姓不会进来看戏。”
而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则表示:“从踏入上海这座城市开始,越剧就一直以市场为创作和演出的导向,这是越剧能够成为最有观众基础的戏曲剧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个人认为戏曲的生命力应该在市场,只有有了市场,才能推进创作,才能促进人才成长,这是不能分割的。没有市场,演员得不到锻炼。如果戏曲没有市场,很难走得远。”
难有“示范”效应
在戏曲院团普遍为难以吸引更多观众而苦恼的当下,越剧《甄嬛》的票房火爆是否会产生示范效应、让更多院团在创作时天平有所倾斜呢?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似乎也并不那么乐观。许霈霖也坦言,越剧《甄嬛》虽然票房成功,也有一定的艺术质量,但很难为院团赢得各类奖项。而另外一方面,即便越剧《甄嬛》是个成功的“吃饭戏”,相比较一些剧目赢得重量级的国家大奖后得到的各种奖励补贴,越剧《甄嬛》的票房依然有些“微不足道”。
李莉也坦言,无论演员还是院团对于得奖“肯定很看重的”。说白了,得奖是“名利双收”的事。而走市场的话,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即便一个院团排演的戏都有如越剧《甄嬛》这样的票房,依然难以支撑起日常开支。因而院团在创作中难免要顾及各个方面。据介绍,此次中国越剧节上就有好几部以院团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的作品,虽然对观众来讲“不贴肉”,但对当地政府而言却很重要。便何况作为院团和演员而言,获奖依然是目前证明自身价值、确定“江湖地位”一个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