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联盛舞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女子越剧班在上海创办。 班长是男剧团艺术家邱月莲,老师有邱月莲、向朝林、于永才等,已招收徒弟20余人。 入班的学徒必须签订一份契约,契约的内容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学制取决于学徒的年龄:年龄较大的学徒学习3年,需要缴纳学费; 学徒学制为6年(学徒3年,助教3年),无需缴纳学费。 教学剧目有《十八送别》、《逆风饭茶》、《太君送别窑》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学徒期满而结束。 金亚楼、金月楼等演员都出自这个部门。
2. 春风舞台
女子越剧班创办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 地点为大新公司八楼悦剧场。 它是由男班三年级学生周洪生组建的。 班上大约有25名学生,其中包括大三学生肖红生和蒋云生; 女学生肖艳琴、梁素琴、盖美英、薛莹、周灵芬,高年级学生蒋红傲、胡凤英,小丑王凤英、王红娇; 大脸王红芳、二花脸顾红等。 进入学科班的学生须订购风俗书,并缴纳书费2元。 管叔明确表示,如果有人员伤亡,不予赔偿,父母死了也不准回家。 学习年限根据学生年龄分为3年、4年、5年,补习2年。
戏剧老师有:男剧目演员周祥根(班长周洪生之弟,人称大师)、花旦演员周艳琴(周洪生之妻,人称大师)、老学生演员周令芳(周洪生之女)香根,人称师姐)。 武术老师陈金鼎教授毯子功。 还有来自大新团京剧院的武术二级学员刘师傅,教授手柄和身法的基本功。 文戏教学包括:各种赋子及引子、对白及各种曲调。 老师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歌词和韵律由师傅口授,让他们学习唱芦头戏的技巧。
只教了40天,我就登上了舞台,表演的第一部剧目是《沉香扇》。 教学是在表演实习期间进行的。 演出均为舞台剧,有传统老剧《玉蜻蜓》、《碧玉簪》、《劈山救母》等,还有剧本剧《狸猫给太子》、《和袍》 》、《封神榜》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下半年开始,学术班改制为剧团,在杭州、嘉州、湖南等地演出。 有严格的班规和表演制度。 比如化妆时必须穿衬衫、内裤和靴子,不准随意说话。 所到之处,不许演出就不得上街,否则会受到跪在唐明帝面前“满堂”的惩罚。
班里的武术比较好,是因为班里有一个扮演武术学生的师兄周宏鼎,还有几个从外面聘请的武术老师。 文戏前表演了《斗子渡》、《九江口》、《周瑜之死》、《铁公鸡》等。 武侠剧深受杭州、嘉兴、湖南观众好评,被誉为“小北京剧团”。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下半年,大部分学生退师,留下七八名年龄较小的学生,留至民国三十三年上半年末(1944)。
3、中兴阶段
前身是永乐女子越剧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钢琴大师于阿冰借用永乐堂(山西北路近天潼路的一座道教殿堂),以堂名命名班级,并公开招收学生入校。班上。 他自任班长,并与入班学生家长签订了《入班协议》。 学习期限为一年半。 学生每月缴纳两元学费,不包食宿,日常学习。 聘请男演员刘金钊担任戏曲老师。 没有正式的教材,学生只能靠自己跟着广播里播放的越剧唱段(多是马章华、袁雪芬等演员的唱段)学唱。
班长负责弹钢琴并帮助学生提高声音,而老师则教授《盘瓠》(1941)等一些戏剧。 春夏之交,因于阿丙与刘金钊意见不合,班长弃班,刘金钊接手永乐班,并更名。 为了“振兴舞台”,邀请学生帮老师表演一年半。 永乐班目前招收学生20余名,年龄从12岁到18岁不等。 当时表现最好的是徐灵娟、大三学生郑美清、老学生周玉珍。 较年轻的有焦月娥、叶素琴、王玉英、陈绍鹏。
戏台更名为中兴戏台后,刘金钊从嵊县招收了10多名学生。 其中,唱花旦的邢金华顶替了因结婚而离开的徐灵娟。 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紫名中、徐家汇、法华镇等一些小茶馆里唱芦头戏、唐会。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于刘金钊严重依赖散学生,大部分上海学生愤而离去,结婚又离开,使得支撑“中兴舞台”困难重重,刘金钊带领嵊县学生转战杭州、嘉州、胡地演出。
4. 红星舞台
女子越剧班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男团老艺术家李桂芳创办。 地点在今虹口区平凉路,曾用作私人住宅的客房、前楼、凉亭。 招收了20多名十几岁的女孩作为学生,其中包括学小学生的毕春芳、学花旦的罗培琴、学老生的罗培芳、学面条班的毛盛奎等。
男班老师有演员朱中兴(老生)、刘金宇(正旦)、沈玉坤(吴胜)等。 学生入班前必须签署“证明”。 学徒期为三年。 期满后,他们会帮老师半年,伙食费自己付。 任教半年后,他登上了红色舞台。 随后又邀请客座老师到杭州、贾、胡等地演出。 1943年,李桂芳病逝,班级解散。
5. 四季班
女子越剧班,又称“四友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位老牌男艺人张福奎(大面)、盖月堂(老生)、沈九霞(花旦)、沈翠霞(花旦)分别组成学徒,并招收了10多名学徒,年龄在10岁至10岁的学徒有20多名。 地点在泥城桥旁边一家石灰店楼上的三层楼阁里。
徒弟入班时立下“富贵在命,生死在天”的《关书》,表示学习两年(有时是三年),然后帮助当了半年师傅。 徒弟卢金华、郑彩军师从张福奎,卢瑞英师从盖岳堂。 仅仅训练了三个月,她就走红了。 她的第一部剧目是《仁义》,在曹家渡五角场富源茶馆演出。 卢金华饰演少年韩文才,郑才俊饰演小丑周惠吉,盖岳堂少爷饰演韩老仆人。 正义。 吕蕙英(小生)、吕蕙英(花旦)学习表演了《十八别》、《潘夫》、《塔上聚会》、《逆风饭茶》等剧目。 两年后,学徒陆续离开。 比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卢金华就离开班级去了金门剧院,后来又去了袁学芬带领的达赖剧院。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所有学徒学习期满,课程结束。
6. 陶冶剧团
女子越剧班有陶素莲和叶勤芳担任班长和主要老师,所以班名就以两位老师的姓氏命名。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月下旬开始招生。 同年,在上海市南市石皮龙三榆里31号开课。 陆续招收了20多名学生,艺名都带有“雅”字。 如小生周亚云、郑亚飞、朱亚芳、赵亚琳、朱亚龙; 小丹刘亚军、叶亚兰、齐亚贤、范雅玉、陶亚红(陶素莲之女); 老生向亚庆,钱亚明,袁亚辰; 老旦张亚华、小丑周亚庆(由小生改为小丑)、大脸吴亚奎等。
文戏大师有陶、叶、林有声,武术大师有于德老。 还有“写作大师”金昌荣,负责为各专业的学生抄写歌词、创作“单曲”。 教学剧目包括《友安认我娘》、《逆凤扇茶》、《盘符》、《菜桂》、《瞻景堂》、《三看御姐》等选段及主要剧目。 入班时有“相关函”,规定学生必须缴纳学费,中途退学的则自行承担责任。 在学院坐了三年,毕业后帮师傅表演了半年。 教了半年后,他开始登台表演。 首演于南市市德发剧场,后于虹口湖东剧场演出。 随后他离开上海,到铁路、公路沿线城镇进行流动演出。 如苏州、嘉兴、平湖、太仓、杭州、宁波、绍兴等地。 由于学生们演技不好,戏曲老师经常和学生们同台表演。 比如陶素莲(归门丹出身)主演了《穷寡妇》,叶勤芳(刀马丹出身)主演了《纣王与妲己》。 后来聘请涂兴华、小白玉梅、吴小楼等担任客座教师,让学生在成人演员主导的表演中逐渐掌握唱、做、念、演角色的运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袁学芬在达赉戏院探索“新越剧”改革,邀请陶冶剧团担任班底。 这个师资还没有满员的剧团,无形中走到了越剧改革的最前沿。 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三月的《海上航行》到《王昭君》的演出,班级经历了二十、三十部新剧目,终于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变得“饱满”。勘探。 刘亚军、齐亚贤、叶雅兰、赵亚琳等新秀脱颖而出。 齐亚娴甚至被称为“元派小花姑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学期届满,毕业生分流离班,班级解散。 抗战胜利后不久,陶、叶到嵊县苦竹村组织第二届陶冶剧团,以“苏”字为学生艺名。
7. 邵邵剧团
女子越剧班成立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末。 地点位于大新游乐场。 班长是胡高明,老师有男生班的老艺术家马超水、高灵通、朱继寰。 男演员陆大山(陆小毛)、唐德贵、沈玉坤、于化龙也参与教学和表演。 武术老师有京剧表演艺术家胡桂海、吴五宝。
学生们的艺名均以“小”字开头。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初至民国三十十八年(1949年)六月,共分批招收青年学生40余名。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初,招收第一批学生,包括陈少春、袁绍山、杨绍亚等。 学习期限3年,上半年餐费自理。 文学剧教学剧目有《潘赋》、《曾珪妓》等; 武打剧目有《三岔口》、《红泥关》、《大闹嘉兴府》、《招岑彭》、《九军烧窑》、《八辆漂亮跑车》等。 任教半年后,客座老师受邀到码头表演。 庞天华、钱艳秋、张桂清、王玉英、王桂英等女演员担任班里的客座老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批招收的学生有张少东、田少峰、蒋少峰等六人。 民国35年(1946年),第三批招收的学生有余绍鹏、刘绍珠、沈少进等12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剧团在无锡演出时,因瘟疫解散。 后来剧团改组,1949年在上海民华大厦演出时,招收了第四批学生,包括周少林、张少兰、曹绍桢、王少芳等。1950年,剧团成立经上海市文化局注册为民营专业剧团。 1956年春,国家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期间,被批准为新的国有剧团。 同年5月,对口支援浙江省洞头县。 该班的教学以武术闻名,大部分学生都受到武侠剧的启发,从而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基础。 还采取边教学边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成长才艺。
八、忠孝班
女子越剧班创办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 上课地点在顺昌路同乐剧场。 组织者为王一平(1945年去世)、朱金一(同乐剧场老板)、陈金河。 招收学生50人,学制3年。 受当时越剧改革的影响,班里除邀请老牌男剧团艺术家马朝水、谢碧云教戏外,还专门聘请了陶贤、洪澜等编导,组成戏剧部,主要排练新剧。 经过40天的学习,他登上舞台表演话剧。 第一部戏是《岳飞还天》。 接下来将放映话剧《刘备招亲》和《四大进士》。
学生艺名均带有“中”字,如郑中美、戴中贵、李中平、王中禅、卢中芳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20余名学生被被招募加入班级进行培训。 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表演。 他们的艺名前都冠有“孝”字,如楼小培、郑小娥、孙小英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3日至15日,举行毕业演出演出在同乐剧场举行,演出话剧《小丹桂备忘录》。 下课后,学生们到自己的班级进行表演。
9. 玉字班
女子越剧班始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丹桂剧团以张贴告示的方式招收学员。 当时,共有256名学生被录取。 班里借了东方宾馆(现工人文化宫)练功、练歌。 学生们白天学戏,晚上回家,午饭自理。 领队兼老师林小宝、京剧老师沈俊清教授基本功,编舞文忠、陶贤、刘涛三位老师带来了剧本进行排练。
三个月后,他下乡演出。 演出地区均在上海附近,如太仓、罗店、常熟、六合等地。 他们被命名为:“一鸣越剧团”。 他们一边练习,一边排练,一边表演。 主角是小生卢雨晴、王雨春、胡玉培,花旦曹玉珍、蔡玉莲、莫玉红,老生毛玉堂、朱玉琨,小丑周玉璞、老蛋丁育男。 曾演出《香炉带》、《人面桃花》、包公戏、鹿头戏等。 1949年剧团解散。
10.金龙女子越剧团
女子越剧班创办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创始人是张耀金,位于鹿香园路开明巷。 首批招收的14名年轻女徒弟,艺名均以“金”字命名,如学花旦的张金花、张金英,学徒王的卢金娟、沈金清,学徒的徐锦春等。研究老学生的金平、研究小丑的洪金哈、老旦的周金宇等人。 学徒入班时,必须签署一份“证书”,表示将学习戏曲三年,然后再帮老师六个月。 他们不会关心自己是生是死。 在培训的前六个月,他们将负责自己的膳食。 戏曲老师是男团艺术家邱凤山,教授引言、对白、诗词等戏曲基本功。 他还邀请京剧大师传授武术和歇脚、下腰等基础训练。
半年后,他登台演出,邀请客座老师担任主角,徒弟担任配角和配角。 当班到达杭州码头时,招收了张金岳(华丹饰)等一批徒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天,班从昆山迁往杭州,一些年长的学生离开了班级,而一些年轻的学徒仍然随班回到上海,在诸如福安游乐场. ,直到1950年学徒期满,班解散。
11. 群力悦意俱乐部
女子越剧班成立于1951年1月,由私营广播电台老板朱文浩创办,校长方正,副校长唐碧华。 同年5月30日上报上海市文化局未获批准。 当年10月,余彩琴受邀出任院长。 她再次申请并获得批准。 10月16日颁发开学证书,10月27日举行开学典礼。现有学生27人,年龄均在15岁左右。 其中大部分是余采芹从其他悦艺俱乐部挑选出来的。 比如周文霞、周文芳就是从维新乐艺社选拔出来的。
学生的艺名前均冠有“文”字。 其中顶尖表演者为周文霞、王文云,低年级学生为周文芳、夏文军,高年级学生为胡文楼、李文兰,小丑为陈文清、张文竹,高年级学生为于文梅。 余采芹、李艳芳教文戏,周俊明教京剧武术。 开设表达课、政治课、文化课。 邀请了刘秋帆等五位音乐家,以《塔会》、《玉镯拾》、《盘符》、《借红灯笼》、《小牛郎》等传统越剧折子进行教学。 在学习初期,学生需要自己支付餐费。 1953年1月,学生毕业成立民间群众越剧团,直至1954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