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有戏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让嵊州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基因。 嵊州山暖水软,孕育和诞生了全国第二大戏曲流派——越剧。

越剧的各种手势、动作、衣袖飘飘、优雅缠绵的说唱腔,如流水般弥漫在江南大地。 百余年来,已风靡全国,享誉海内外。

12月6日,市新闻媒体中心“先锋风景”全媒体采访团来到“百年越剧发祥地”嵊州,探寻越剧之美、永恒、传承与发展。

百年越剧花园,鲜花盛开

名家越剧唱段_越剧名家名段视频欣赏_越剧名家名段

1906年3月27日晚,嵊州甘林东王村村民在米桶上装上门板,搭起简易戏台。 嵊州说唱歌手为村民表演了话剧。 这次登台,标志着一种新型戏曲的诞生,揭开了中国戏曲历史的新篇章。

越剧实践一百多年,涌现出无数表演艺术家,从最初的“三花一卷”到上海联合演出的“十越剧姐妹”。 嵊州越剧大师袁雪芬、范瑞娟、付全祥等人创立的越剧风格各异的唱腔一直传唱至今。

作为嵊州本土越剧团,嵊州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嵊州越剧团)始终以传承、创新、发展越剧为己任。 中心主任朱航灿表示,越剧发源地的剧团应该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融入嵊州人文,讲好身边的故事,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百姓的剧目。

“我们在名剧建设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朱航灿说。 今年10月,该中心原创越剧现代剧《核桃树之恋》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核桃树之恋》取材于嵊州市仙人坑村的真人真事。 讲述了核弹技术工人和妻子之间一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

嵊州有“哪里有井,哪里就唱越剧”的说法。 越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民间剧团遍地开花。 嵊州市民营戏剧表演协会会长石良华告诉记者,目前嵊州有民营剧团103家,演员近9000人,其中不少是业余演员。 不表演的日子,他们是出租车司机、快餐店老板、采茶农……

越剧名家名段视频欣赏_名家越剧唱段_越剧名家名段

“我们民间剧团的宗旨是娱乐老百姓的耳朵和眼睛。我们不仅在嵊州演出,还到台州、宁波、温州等地演出,有的剧团甚至到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演出……超过一个月。” 史良华说道。

采访中,朱航灿和史良华一致表达了遗憾:演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太老了。 朱航灿告诉记者,为此,他一直关注着被誉为“越剧艺术家摇篮”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办学近60年,已为全国200多个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演员、表演者。 钱江南校长表示,学校秉承“百教一练、百练一演”的戏曲教学理念,毕业生受到全国各地院校、院团的欢迎。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也来到这里,来自福建的19岁女孩黄晨香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跟着奶奶听《十八送别》、《桑园探妻》长大的。 她曾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学习5年。 “我们学校很古老,因为建在山顶上,所以早上烟雾缭绕,就像仙境一样,可以说是学习越剧的宝地。” 黄沉香说道。

时尚小镇唱响新魅力

1923年,越剧早期组织者王金水在家乡石家坳村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班,培养了石银花、赵瑞华、涂杏花等著名越剧演员。 随后,女子专业在掸江两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后,他们沿着掸河徒步前往273公里外的上海,为越剧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越剧名家名段_越剧名家名段视频欣赏_名家越剧唱段

如今,在女子越剧发源地石家岙,一座以“越剧”为主题、旨在传承传统戏曲和技艺、打造文化旅游体验与互动的休闲度假小镇已然崛起。 小镇通过舞台、剧目的再创作,让越剧绽放出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力。

12月6日下午,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在越剧小镇古剧场上演。 采访团在台下欣赏了《梁祝·十八别》表演。 歌声低沉,婉约而优美。 歌曲唱完后,观众仍沉浸其中。

离开古剧场,我们看到镇上的街道、堤坝上正在表演户外越剧快闪。 越剧小镇游客服务经理王玉新说:“快闪表演也是最正宗的越剧,古戏楼外的演员们唱着《五女祝寿、上汤》,让游客在这里体验越剧的方方面面。越剧氛围。”

越剧小镇的建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体验越剧文化的好去处。 嵊州越剧小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艳玲表示,如今,越剧小镇的游客数量每年以10%至15%的速度增长,且游客明显年轻化,而且退货率特别高。

越剧名家名段_越剧名家名段视频欣赏_名家越剧唱段

“越剧小镇的人气也能为我们村带来客流量,国庆假期期间,有上千人来到我们村。” 石家岙村党支部书记李千福告诉记者,村里很多房子都已经装修完毕并开业。 有越剧主题奶茶店、烧烤店、服装店等。下月初,该村还将启动多功能村客厅建设,进一步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石家坳村有一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位于良辰公庙内。 每到周末,石家敖的“母亲戏班”就到古戏台上唱越剧。 村民和游客聚集于此,聆听迷人的越乐。

“母亲剧团”成立于2006年,据剧团团长于兆南介绍,剧团有10多名成员,大部分来自村里。 唱戏是每个人的爱好。 “村里人人都会唱越剧,在阳光下唱歌,边走边唱,连说话都有越剧的腔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说完,于兆南哼着越剧,伴随着广播里的越剧声向村口走去。 去…

好故事

来自餐饮经理

前来观看特别演出的知名粉丝

“低年级学生用朱红色或大红色,女演员用玫红色或大红色……”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化妆间,54岁的钱玲玲正在给学生们化妆。在解释的同时。

一名学生告诉记者,钱玲玲的技术远不止化妆那么简单。 她也是全省第一位在浙江胜利剧院举办独奏演出的越剧爱好者。

“我35岁才开始学越剧,纯属巧合。” 钱玲玲回忆,当时她是一家酒店的餐饮经理。 很多外来的客人都想听嵊州越剧。 由于工作需要,钱玲玲开始学习越剧,后来就停不下来了。 2004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师从浙江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扇派传人张伟忠,开始系统学习歌唱和表演。

2012年4月8日,钱玲玲在浙江胜利剧院举办《燕岭繁云》专场演出,演出《陆文龙·重回宋朝》、《新狮吼·跪池》、《梁祝·梁祝· 《重返十八世纪》、《梁祝·宫》她还邀请了吴凤华、陈雪萍、邱巧芳等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来指导。

“越剧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粉丝聚集在一起时,‘越剧之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近年来,钱玲玲不仅跟随著名越剧大师学习,还帮助更多的粉丝系统、专业地学习。

“进入越剧圈后,我发现喜欢越剧的群体相当大,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很多戏迷不仅喜欢听,还喜欢表演。” 钱玲玲表示,不过,对唱功、演技有要求的戏迷,还是需要系统训练的。

2014年,嵊州越剧艺术学校面向全国剧迷开设越剧培训班,由钱玲玲负责。 “我们开设了歌唱班、剧目班、腿毯班、化妆班等,还邀请了吴凤华等著名艺术家来授课,得到了很多剧迷的支持和响应,很多著名的戏剧爱好者都来自我们。” 钱玲玲得意的说道。

“深入基层,强化四种力量”·记者手记

带着“变”基因

作为嵊州人,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唱《家里有一个小九姐妹》和《林妹妹从天而降》。 过年、放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其他孩子在台下跑来跑去,期待着台边小贩卖的糖葫芦、棉花糖、炸香肠。

越剧名家名段视频欣赏_名家越剧唱段_越剧名家名段

在我的记忆中,越剧热闹活泼,充满市井气息。 直到这次真正走进越剧,我才发现,越剧是一门审美艺术,追求美的剧目内容、美的音乐唱腔、美的演员形象、美的服装妆容、美的舞台灯光。 我也明白了,只有温柔、诗意的山西,才能诞生一出如水般柔情的越剧。

同时,越剧不是高雅的音乐,而是雅俗共赏的人民艺术。 它是源于人民、植根人民、繁荣人民的人民艺术。

越剧也生来就有“变”的勇气。 从最初的男声班到后来的女声班,越剧发源于嵊州,吸收海派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突破传统壁垒,并始终与时俱进。 今天,在新一代越剧人的传承和创新下,相信嵊州越剧也能超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在改革中砥砺前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