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越现象五朵梅专题研讨会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谢群英、陈晓红、陈雪萍、徐铭、郑国凤,5位“梅花奖”演员都出自同一个地方剧团——杭州越剧院(以下简称“杭越”)。近年来,杭越不断出人、出戏、出效益,屡获殊荣,被文化部和戏曲界的专家誉为“杭越现象”。

今天,来自全国的戏曲界专家学者汇聚杭州,对“杭越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

杭越为普通老百姓演戏,接地气!

越剧本是从乡间发展起来的剧种,但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很多专业越剧团,排的戏开始过度的精英化,远离了喜欢越剧的观众群体。

“戏剧第一条就是要好看,如果戏不好看,故作沉思,观众望而生畏,这样的戏花了很多钱,艺术生命又不会长的。”会上,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

“杭越始终坚持平民化的艺术风格,风格朴实,明白自己是为老百姓为普罗大众演戏,很接地气,没有过度的精英化贵族化。排出来的戏就特别好看,像早年的《流花溪》,我到现在都很喜欢!”毛时安对杭越的平民风格很是赞赏。

近年来,杭越一边复排经典传统保留剧目如《红楼梦》、《碧玉簪》、《孟丽君》等,一边创作新编精品剧目,如《流花溪》、《一缕麻》、《德清嫂》等,并常年坚持同时走农村市场和大城市,平均每年送戏下乡和赴各大城市巡演三百多场,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杭越坚持为大众演戏,会一直秉承‘出戏,出新戏,出老百姓喜欢的好戏’这一宗旨。”杭越院长侯军说。

杭越将引领中国越剧发展的第三个?

去年,也在一个戏曲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剧作家罗怀臻提出:“杭州越剧院已经和上海越剧院,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时隔一年,罗怀臻今天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期待:“杭越能引领中国越剧发展的第三个。”

众所周知,越剧的发展史上有着两个发展,一个是上世纪40年代一直到70年代,由上海越剧院所引领的,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原创流派,也是越剧的大发展和大普及的阶段;第二个是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小百花所引起的中国越剧艺术转型和变革的,当时所产生的强大的声势一时成为全国戏曲的风向标。

在这样两个传统著名越剧院的夹击下,杭越一直处于二线的状态,但经过近十年的强势发展,杭越渐渐后来居上。

“如今的杭越已经和上海越剧院,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不分先后。杭越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归根结底是杭越与时俱进——今天的戏剧艺术正回归大众,普通观众对剧团的欢迎程度已成为当下检验一个剧团成败的关键。”罗怀臻说,“杭越显然意识到这种时代的变化,契合了当下戏剧环境和文化环境,所编排的剧目、剧团理念以及演员、演剧方式和创作方式都有意识地和民众贴得最近。”

“杭越以其什么理念,什么风采进而能够整体地影响越剧,甚至影响当代戏剧的发展,我盼望着这第三个。” 罗怀臻期待地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