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在浙江东部,有一座建于西汉时期的古城,叫嵊县。在它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溪河,叫剡溪。嵊县是一处山川秀美的地方。秀美的越剧便发源于这秀美之地。1995年,嵊县改为嵊州,而在人们的记忆里,嵊县这个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名已经成了越剧的代名词。

清朝末年的嵊县民间,人们虽然生活艰苦,却不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俗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处处可闻可见,代代相传。而来自于外来地方戏曲文化的影响也很大,与嵊州的民间文化相融合,在诸多的民间文化戏曲样式中,有一种并不起眼的样式,叫做“唱书”的,在悄悄地却又迅速地流行起来。这个唱书,被认为是越剧发展的最早萌芽。

唱书是流行于嵊县农村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劳作之余,人们常聚于田头、晒场等地说唱一番,寻找一点乐趣。后来经济衰退,灾害不断、生活困顿了,嵊县的一些贫农为了生计,自发组织起来到外地卖唱。经过一段时间的丰富和发展,“沿门唱书”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渐渐出现了《珍珠塔》、《卖婆记》等一些说唱话本。

艺人们从沿门唱书这种简单低级的方式,提高到进入大户厅堂和茶楼酒馆里作集体演唱了,这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落地唱书”阶段。

随着唱书艺术的发展,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唱书艺人们走南闯北,将唱书艺术带出嵊县,说唱有了音乐伴奏,“落地唱书”渐渐成了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在不断地向戏曲艺术演进。

“小歌班”的形成标志着越剧的正式诞生。

“小歌班”在向外演出过程中,以生动的剧情、风趣的语言和乡土化的表演,赢得了乡民的青睐。进入嵊县后又向新昌、上虞、东阳、绍兴发展—直到进入了上海滩。

1920年,魏梅朵、马潮水、王水春、白玉梅戏班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演员,组成强大的演出阵容,携新编剧目《碧玉簪》、《梁祝》、《孟丽君》、《琵琶记》等演于上海平歌舞台等多家戏院。这几出戏现在人们都知道是经典,久看不厌,久演不衰,而在当时的“小歌班”突然能演出如此有精彩细节和人性之美的故事,且又有音乐伴奏,因此观众大加赞赏喝彩。

1921年9月16日,费翠堂、岩焕亭所在的“小歌班”进入上海第一戏院演出,报纸广告第一次打出“绍兴文戏”名字。第二年马潮水、王水春、白玉梅的“小歌班”演于规格极高的“大世界”游乐场,“小歌班”由此进入了“绍兴文戏”时期。

这个时期的又一重要变化是有了女演员,出现了男女同台混演的形式,既有男演员演旦角的,又有女演员演生角的,男女唱同样的曲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