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戚派

author
0 minutes, 1 second Read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戚派是以袁派唱腔为基础,吸收、融化京、昆、绍、越各剧名家之长,在设计新腔时,常走低腔,落低调,并不断调整,逐步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戚派风格。她的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中的王秀英等。 戚雅仙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音域不宽,常用音区只有五度(即1=G的低音5-2音),极限音区只有十度(即1=G的低音3-5音),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迂回。因此,戚雅仙在设计唱腔时,能结合自己嗓音变沙的实际,扬长避短,创造独特的乐汇和落调;落音布局力求有新鲜感;并运用独特的远音程打腔等手法,以最精炼的音乐语言表情达意。 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用音范围不广,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音调,易学易记。戚派的独特乐汇有两个:一是15(低音)6(低音);二是136(低音)1·,它们贯串于戚派所有的唱腔中。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尾腔装饰;有时单独运用,有时混合运用。戚派唱腔无论是哪种板式,若运用136(低音)1这一独特乐汇,都变化出现在上句唱腔的前半句,即句首句中部位。戚派唱腔的落音,有一定的规律。为使曲调不断推进,突出唱句,十分讲究新鲜感。同时戚雅仙在表现怨恨交集感情时,常用小六度下行的远音程打腔旋法,在尾腔的润饰上主张字断音不断、音断气不断、气断情不断,又溶化进15(低音)6(低音)的独特乐汇,以各种节奏丰富尾腔的装饰。戚雅仙还创造了熔嚣板、慢板字位于一炉的新形式。嚣板属唱散伴整的板式,其字位节奏:一二三四五六……七,形成一二三四紧(缩),五六相合拼,六字拖腔七结音的前紧、后宽的格式。慢板属唱整伴整的4/4节拍慢速板式,其字位节奏:一二三四五-六-七·00。形成一、二、三、四平(列),五字板上停,六字扩腔七结音的前平、后宽的格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后三个字的字位节奏都属宽。但两种板式由于节拍、伴奏不同,表现情绪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戚雅仙却把散唱的嚣板与4/4节拍的慢板糅合在一想,使嚣板节拍慢板化,慢板字位嚣板化,打破了板式界限,溶嚣板、慢板于一炉,很有特色。戚派的落调是在袁派落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些落调还留有袁派的痕迹。后来,戚雅仙在落调拖腔中,溶进了自己独特乐汇的变化和远音程打腔的唱法,伴以节奏型的变更,从而使落调独具风采,与众不同。戚雅仙另一种独特落调方法,即把落调节器的结音不结束有板上,而让上一小节末眼的最后一音,延留半拍或一拍,促使落调的结音推迟结束在下一板的头眼上。 戚派的表演朴实、端庄、细腻稳健,强调内心情感的挖掘。 主要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