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孟丽君编演始末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越佳 《孟丽君》是越剧在“绍兴文戏”阶段男班上演的由嵊县人自己创作的第一个连台本戏。 1921年,在上海的京剧等大剧种大演《封神榜》、《诸葛亮招亲》等连台本戏,加上以机关布景来吸引观众,上座率很高。升平歌舞台的老板、嵊县人周麟趾见了很受启发,他希望正在升平歌舞台演出的男子小歌班也能上演这种连台本戏。但小歌班从没演过连台本戏,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剧目。一个偶然的机会,周麟趾碰到了正流浪于上海的俞龙孙,从而解决了没人编写剧本的难题。 俞龙孙(1895——1991),嵊县城关镇人,从小喜爱京戏,写得一手好书法。在家乡时,曾与同学一起参加演讲队,进行过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也演过文明戏。当年周麟趾带班在嵊县城关镇药王庙演出时,俞龙小曾向他建议用板胡来代替人声接腔和伴奏,周麟趾采用了俞龙孙的建议,请来戏客班乐师,为演出伴奏。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是越剧音乐史上第一次尝试。后来,俞龙孙与几位同学一起参加浙江西湖学生军。不久,学生军因故解散,他又去报考“伍生队”,因身体原因而未被录取。1920年,俞龙孙去安徽投友未着,返回上海,生活陷于困境;当俞龙孙去找周麟趾要求他帮助谋求职业时,周麟趾便提出了让他编连台本戏的想法。 俞龙孙看到京戏大演连台本戏,曾产生过编个连台本戏,让小歌班试试的念头,因此他当即答应下来。在接受了周麟趾的委托后,俞龙孙从街上买回一本石印唱本《再生缘》。读完之后,他感到这个故事很适合小歌班演出,于是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思冥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没有写作场所,他每天天色微明即到公园的石桌上去写),终于写成二十八集的连台本戏,定名《孟丽君》。 当时,他编的本子虽然是幕表戏(即提纲戏,也叫路头戏),但在重要场次,写有“肉子”(新编的固定唱词),有一定的文学性。本子得到了戏班老板和艺人们的认可,付给他报酬银洋十二元,并邀他指导排戏。 为了把小歌班的第一个连台本戏打响,艺人们经过商量,挑选出演技最好、在上海已有名望的台柱子演员参加排演。主要角色分配是: 孟丽君,由小歌班“四大名旦”之一的卫梅朵扮演; 皇甫少华,由小歌班“四大名生”之一的张云标扮演; 苏映雪,由小歌班“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玉梅扮演; 元成帝,由小歌班“四大名生”之一的王永春扮演; 刘奎璧,由小歌班“四大名丑”之一的马阿顺扮演; 皇甫敬,由小歌班著名老生马潮水扮演。 这是男班有史以来最强的演出阵容。 戏排练好后,在升平歌舞台上演。连演十三集,场场爆满,反响强烈。不料,演到十三集时,剧院被炸,演出中止,《孟丽君》没有演完。后来,艺人们回到嵊县,曾在县城城隍庙演出,又受到家乡父老的欢迎。 1921年编的连台本戏《孟丽君》,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宣扬了“五美求男”、“三美完婚”和某些封建伦理道德,但剧本的主要倾向是积极的。它多侧面地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巾帼英豪的形象。孟丽君才貌双全,敢步金阶,为国理事,为父报仇,为夫雪冤,智斗权奸,巧戏皇帝,以及忠于爱情,符合广大观众的心愿。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期,孟丽君的形象是为妇女争辉的。虽然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但还是满足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妇女观众的审美需求。 《孟丽君》是越剧第一次聘请编剧写出来的新剧目,也是第一个向外输送的有影响的好剧目。后来天蟾舞台京班出高价将本子买去,改名《华丽缘》上演,也受到好评。 自《孟丽君》始,男班开始重视连台本戏,以后又请陈叔美改编了《弥勒佛》,陈千千改编了《狸猫换太子》,还有《红蝴蝶》、《雌雄杯》、《红鬃烈马》、《十美图》等。为吊观众胃口,竟将《莲花女》、《玉龙太子》、《刘秀逃难》三戏并一,改名《汉光武》,可连演四十八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