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一片火爆的选秀活动中,一场戏曲界的大型选秀活动——“越女争锋”从7月中旬开赛以来,屡创收视佳绩,而随着赛事的发展,剧场票房也一路飘红。这股突如其来的“越剧风”,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戏曲在当今社会中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也让戏曲界的一些争论浮出水面。 评委戏迷针锋相对 日前,一场关于传统戏曲在当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探讨在东视举行,参与讨论的不但有傅全香、罗怀臻、马莉莉、张佩俐、许霈霖等老艺术家、评委代表、院团管理人员、“越女争锋”主创人员,还有关注越剧多年的戏迷代表,诸多不同声音或许能让人对于越剧现状有更多了解。 研讨会上,戏迷和评委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评分应该用什么标准。有戏迷指出:“评委偏爱发声高亢的选手,在打分的时候也太偏重于选手的唱腔。但戏迷其实并不要求选手的唱腔多么完美,我们更喜欢表演韵味足的演员。某些选手只知道追求发声高昂、技巧纯熟,不像以前的老艺术家是根据人物创造与运用声腔和技巧。” 对此,主办方发言人之一的张佩俐认为:“评委和观众的审美偏差在任何一场大赛中都可能出现,但矛盾激化如此严重,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越剧观众的情绪之激动、反应之强烈也给评委工作带来了压力,许多初赛评委现在都不敢来做评委了。而自从有当红的中青年演员参加比赛,就更没有演员敢来当评委,就担心打分不合观众胃口。竺小招每次都哭,觉得难;田曼莎给一个17岁的孩子高分,就遭到漫骂;洪芬飞给某个演员打分偏了,就有戏迷上前扔东西。其实观众大可不必如此看重比赛结果,茅威涛没有参加过比赛,不一样成功?”她还呼吁戏迷“感情不能代替一切,要服从大赛规定。” 赛事推动越剧创新 随着这场“越女争锋”人气升级,质疑声也不断升级,但研讨会上,诸位专家还是肯定了这场选秀活动对于越剧发展的价值。剧作家罗怀臻坦言,“越女争锋”最大的收获在于让越剧界懂得人才、市场、资源的共享是越剧发展的方向。此外,通过这场赛事也让大家意识到折子戏创新的重要性,他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大戏,而忽略了折子戏的创作,但是这次大赛中出现很多优秀的折子戏。而且这些折子戏已经不是简单地从大戏中截取一段,而是增加、丰富了内涵,不但有越剧的传统技法,甚至创造了新的技法,这些折子会进一步流传。”罗怀臻同时也指出:“以前的演员基本上原汁原味的临摹,但现在进入20强的选手大部分都有创新的片断,甚至有专门为大赛创作的折子戏。” 要说这场赛事给戏校老师们感受最深的就属学生们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小演员们不再懒懒散散了,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不但自觉参与排练,有的在刮台风的那几天还一直练到晚上11点多。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也笑说:“刚听说要举办这个比赛的时候我还很着急,到底有多少演员会参加一直没有底。从初赛开始,我场场都看,激动地在家掉眼泪,觉得我们越剧后继有人了,台上青年演员的精神面貌让我欣慰。不少学生悄悄对我说‘即使不能得奖,只要有表现,让观众看到就够了’。” 记者手记 “越女”并非“超女” “越女”究竟是一场戏曲演员选拔赛,还是一场类似超女的大型娱乐秀?主办方曾表示:“推出明星的目的是完成越剧新生代的接续,希望能让演员走向第一线,让他们成为未来20年舞台的主角。”由此看来,“越女”不仅仅是一场娱乐秀,它承担了一个剧种走向未来的重任。 而此次比赛中所凸现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比如因剧团地域不同而产生演员的不同个性,比如绍兴的技能突出,上海的唱腔优势,浙江,杭州小百花的剧目创新、人物塑造有特长等。这些现象很可喜,但也表现出她们的弱点,比如浙江演员唱腔韵味要改善;上海演员在综合创新上,在向别的剧种学习上都明显落后于浙江院团。因此,对于这些来自不同院团的演员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技能,突出个性,另外还要多层次进行合作、互补。 (摘自 《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