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越剧百年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百年越剧正青春
读《万紫千红总是春—大型电视节目〈百年越剧〉文集》
胡来宾 文

因为爱好戏曲,让我对于戏曲有关的事和人都有了特别的情感与挥之不去的乡土情愫。乡贤戴不凡先生曾说:“一部中国戏曲史,有半部是写浙江的”。浙江的戏曲,总显得那么丰厚那么隽永。

前几日,我收到了一本关于戏曲的图书,是浙江卫视钟冶平兄寄来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大型电视节目〈百年越剧〉文集》。

此书由钟冶平、何国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不论书,还是电视,在戏剧界来说,都应该算宏篇巨制了,嵊州的地方政府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的,我还知道嵊州的文化部门还专门设立越剧的科室,这应该在全国绝无仅有的,更是嵊州的一大特色。其主编之一钟冶平是我多年的朋友。何国英,则是越剧故乡嵊州市委宣传部的部长。

冶平和我一样,都是台州的女婿,尽管平时联系不多,但也相互牵念着。他准备寄书时,因为几年没联系,没了我的号码,打听了好几个人才知道我的联系方式。这让我感动。屈指算来,我和冶平认识已有14年了。那是1998年10月,浙江省少数剧种汇演在温岭举行,我当时特意请了假看了3 天的戏,一些少数剧种如姚剧、湖剧、新昌调腔、松阳高腔等,我都是第一次现场观摩,有的剧种也许这一辈子就这一次观摩了。让我兴奋,让我感慨,至今犹如眼前。当初,冶平作为浙江电视台《百花戏苑》的编导,和主持人应斓全程跟踪,把这次难得的汇演活动做成几期独特的戏曲节目,当是本职,也是追求。

后来,由我撰稿,与其合作做了一期呼吁台州乱弹的专题节目,在浙江电视台播出。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以介绍、呼吁的形式将台州乱弹搬上荧屏。至今我还记得与他及应斓在温岭看戏的情景,还记得我们在石塘的小渔船上迎着海风、在海浪中摇摇晃晃的惊魂瞬间;还记得我们一起到卢惠来等台州乱弹老艺人家里录象时的趣事和感慨,记得在椒江陵园路的一个旧房子里聆听乱弹花脸张存忠先生的遗孀描绘乱弹当年的辉煌如今的落寞和对当初英年早逝的台州最出色的花脸——她的丈夫的怀恋之情,令人唏嘘不已。

16集电视记录片《百年越剧》和10集电视专题片《百年越剧》,我陆续看了一些,印象至深。文雅的解说,清雅的画面,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令我对越剧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这一只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剧种有了更新的认识。一些越剧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故事,在剧中一一展现。比如当年的男班艺人,比如当初落地唱书的乡土味,比如“讨饭佬、唱年糕”的低贱和清苦,比如这个浙江的乡土小戏进军沪上的艰难岁月,比如越剧十姐妹和越剧的不断改革将越剧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等等,怎能不让我为之叫绝?还有一些如雷贯耳的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戏剧前辈,在镜头前一一描述,娓娓道来,观看、聆听这些“活”的越剧信史,怎能不让我激动?而一些让我尊敬的前辈和忘年交在剧中的回想、述说,让我开了眼界、学了知识,更有一种聆听教诲的荣幸和亲切,比如史行先生,比如沈祖安先生,比如胡小孩先生,比如钱法成先生等等。总让我忆及有幸与如上诸公交往的点滴往事。在我受益匪浅的同时,更为越剧或者中国戏曲留下了异常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不仅仅是越剧和戏曲文化有效的传播途径,更是一件民族文化传承德无量的能让后人称颂的善事。因而,冶平兄及其拍摄的这一电视节目的团队亦是善莫大焉。两相对比,我就对台州没有留下台州乱弹一些老艺人的视频资料而感到莫大的遗憾与羞愧!

电视是动态的,图书是静态的,冶平等将电视片之片中和片外的相关文字,集结付梓,“动静”互补,相得益彰。让我们同时在立体和平面中了解越剧、亲近越剧。体味江南这一俚曲清唱的优美、韵致和余音袅袅。也是宣传嵊州、绍兴乃至浙江地方文化的很好的窗口。正如胡小孩先生在接受专访时写的:“剡溪村女最多情,低唱俚歌入大戏。台上风流谁堪比?百年越剧正青春”。

台州市椒江区文广新局 胡来宾
邮编:318000 电话:13819689006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