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起源于嵊州一带的农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除京剧之外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注意越剧了。1949年9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赴京参加新政协会议,邓颖超把袁雪芬带到面前作了介绍。说:“开文代会你没有来,这次我们欢迎你!”后来还关切地问袁雪芬:“越剧是1942年开始改革的吗?”“是的,主席。”袁雪芬答道。“你演过《西厢记》中的张生。你除了演旦角外,还能演小生?”又问道。“您怎么知道的?”袁雪芬异常惊讶地问。和蔼地笑了笑说:“我看过《雪声纪念刊》。” 不但关注越剧,也很爱看越剧。在建国之初,他曾经连续4次观看越剧。1950年7月,在中南海第一次观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据参加演出的范瑞娟回忆:“我演《梁祝》上场时,后台有人告诉我,说她看见毛主席坐在第五排。我仍然沉着出场。那时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计算约定日期是用‘一七’、‘二八’、‘三九’一天一天推算的。我拿起一把算盘,先唱‘思念贤弟’一段唱词,接着拉琴,然后计算日期。毛主席在台下看了哈哈大笑,说:‘看你傻乎乎的。等你把日子算出来,祝英台已经嫁出去了!’这是事后坐在毛主席后一排看戏的一位老同志告诉我的。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在台下向我们挥手。负责接待的钟灵同志说,毛主席看了戏很高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他代表毛主席招待我们到瀛台吃夜宵。”次年的国庆节,再次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宝莲灯》。1952年他又观看了越剧《白蛇传》。 对地方戏剧的改革在内容上肯定,在形式上则要求保留。他希望越剧在内容上出新的同时,在形式上又能保持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曾40多次来到越剧的故乡浙江视察和生活,多次观看越剧演出,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69年仲夏的一天,在西子湖畔的汪庄庭院散步时,提出要听他曾多次欣赏过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完录音后有人对他说:“主席,越剧音调软绵绵的不好听。”纠正说:“越剧具有典型的南腔特色。曲调比较柔婉、细腻,擅长抒情。”然后又说:“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我看越剧还可以,不要全盘否定。”当年秋天,他在杭州观看文艺演出时询问了浙江文艺界的情况。演员们反映,现在的越剧,改得京不京,越不越,歌剧又不像歌剧。当即听了老越剧《红楼梦》片断,表示曲调好听。随后又听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说:“这个戏的音乐基调是好的,只是个别太低沉的地方才需要改一改。”在听了“改革越剧”《红灯照》唱段后指出:“各个地方剧种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要那么多的地方戏干什么?一个剧种就够了嘛,我不赞成把越剧改成不像越剧。”一个器乐演奏员问:“听说越剧要砸烂,这到底对不对呀?”听了皱皱眉头,严肃地指出:“越剧不能砸烂,好的还是要用。” 1971年9月8日,在杭州住地最后一次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半篮花生》后说:“这个戏有戏,一家人都很可爱。说明农民能够学哲学,也学得好。”又说:“越剧味道出来了,越剧风格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