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丽30年1200场红楼梦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一位戏曲演员要走多远、走多久,才能完成从传承到创新的跨越?上海越剧院徐派传人钱惠丽的答案是:30年,1200场《红楼梦》。

传统艺术要传承,离不开传人的努力。“钱惠丽现象”由此引发评论界高度关注。日前,钱惠丽表演艺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专家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循源与求变,是她艺术道路上的两个关键词。作为当今舞台上最杰出的徐派传人,钱惠丽为在守成与创新间寻路的传统戏曲,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范本。

几十年坚守,用心血侍奉传统流派

说钱惠丽是通过1200场《红楼梦》磨出来的,并不为过。她自己回忆说,从1980年在诸暨越剧团开始,演过的《红楼梦》既有经典版,也有大剧院版,还有电影版、电视版以及各种“红楼”折子戏,做了30多年的贾宝玉,几乎把自己的名字和贾宝玉连在了一起。

“下功夫死学,讲究技法,扎实严谨。”上海剧协马博敏这样评价钱惠丽对于徐派的态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能成为继徐玉兰之后,越剧舞台上观众最认可的贾宝玉。从这点上说,“钱惠丽首先是流派艺术的忠实传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这样表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毛时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钱惠丽代表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以全部的生命、所有的能量投入到流派的继承中,甚至是用心血侍奉着流派。”

在戏曲界有些人恨不能一口气把传统吹跑的时候,钱惠丽对于传统几十年的坚守,显得难能可贵,尤其是对于越剧而言。傅谨说:徐派1940年才开始创立,钱惠丽几乎是第一代自觉和全面的传人。“如果没有他们这批人认真地学习、忠实地模仿,那么越剧的流派大概就没有了。”

传承式求变,为流派开拓新的增长点

但守成并不是钱惠丽的全部。经过1200场《红楼梦》的磨练,她真正掌握了徐派艺术的精神本质,从而有了创新求变的底气和资本。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家龚和德评论说,钱惠丽在传承的同时,为徐派艺术开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什么是徐派艺术新的增长点?上海剧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以《双飞翼》和《甄嬛》两部戏为例,认为这标志着钱惠丽在流派传承的基础上,进入到了自主、有机地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阶段。“这两出戏提供了两个越剧里面并不常见的角色性质,一个是处在夹缝中的文人,一个是有真性情但又有考量的皇帝,都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格以及内心。她把角色和声腔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除了发挥流派演唱特色,还展现出了通过表演塑造人物的能力。”中国剧协、剧作家罗怀臻则认为,在流派传承的基础上,她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而是随着表演境界的不断提升,把自己的风格也变成了徐派的一种风格。

“求新,但绝不走火入魔,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刻意媚俗。”这是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对钱惠丽的评价。而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看来,是因为她“东张西望,博采众长。从昆曲表演中吸取形体姿态的美妙,从影视艺术中学习表演如何走心,如何体验人物”。就拿新编历史剧《韩非子》来说,钱惠丽实现了越剧小生形象的全新突破,在唱腔和体形上有比较大的发展,借用老生表现韩非子的沉稳,在唱腔上放弃了高亢洒脱的声腔,用质朴含蓄的方法处理,符合主人公一身傲骨,集法家、思想家、家于一人的形象。

钱惠丽越剧《红楼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