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越剧男小生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某次看京剧《白蛇传》碟片,杜近芳的白蛇,于万增的许仙。公公走过客厅,一瞥荧幕,说:“这演员好老,他演的什么?”我答:“演的是许仙,小生行当。”他讶异道:“小生么?这么老了,怎么不去演老生?”我忙解释:京剧中的行当是固定了的,演小生的,八十岁仍然演小生;演老生的,十来岁一样演老生。他听了摇头不语。 我明白不谙戏曲的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行当和演员的年龄不掛鉤,京剧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大致类似,但观众的反应会有不同。京昆名宿,六,七十岁了仍然在臺上扮演二十几岁的公子小姐,观众顶多说扮相不好看了;然而,他们展现在舞臺上的经过沉淀而存在的精华,往往能让观众忽略表象的丑而体会深度的美。越剧却有所不同。四九年党执政后,下行政命令,让一向以全女班着称的越剧培养男演员,实行“男演男”,“女演女”。于是越剧男小生出现了,杂在一群女演员中,常被形容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多少有点尴尬,因为他必须以男性之身,努力表现越剧小生阴柔秀气的女性美,观众认可的就是这种美。从这点来说,越剧男小生的男演男,恰恰就是反自然;反自然的事物,效果通常可以想见。以越剧发源地浙江来说,浙江越剧院大力推广男女合演,推出过“花烛泪”,“胭脂”,“云中落绣鞋”等一批剧目,电影也拍了几部,几十年来却没有出过一个风靡江南的男小生。上海似乎比较出成绩,早期有过唱徐玉兰派的刘觉,之后有过唱范瑞娟派的史济华,最红的当然是八十年代出科的尹派小生赵志刚,虽然扮相身段一般,声腔音色确是胜人一筹,得以当红多年,除此,其他男小生只能在人群中淹没淘汰,因为观众不买账。想到八十年代中,上越去香港演出时,已是人到中年的史济华,只能在“何文秀”中为赵志刚配演张堂一角。这就是越剧男小生的尴尬。徐玉兰,范瑞娟等女小生,六七十岁时还照样在台上潇洒儒雅,台下一样痴醉;男小生一入中年,马上就让人觉得是“明日黄花”,有“强弩之末”的感叹。你让史济华现在去演梁山伯,保证台下观众是小猫叁四只。如今的赵志刚,人到中年,身型脸庞开始丰润,嗓音也略感不及当年。想想十年后,赵志刚会是怎样的光景? 这其实也就是剧种之间的分别。越剧是一种唯美地方戏曲,在扮相,嗓音,服装,化妆,舞台,音乐等各个方面,都竭力要让观众在耳目所及的表象中,感到一切都那么美。越剧观众向来以中老年女性居多,现在听闻年轻观众在增加,其中不乏大专学生,但戏曲普遍不景气的现况,大概一下子还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女性观众迷小生多于迷花旦,无他,“异性”相吸,虽然这异性是假的,但舞台的魅力就是能让观众明知是假也愿意以假当真。女小生特有的秀气,阴柔,比起男小生的硬朗和有棱角,别具吸引力。这也是男小生,尤其是步入中年加入“大叔“行列的男小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