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一天,在上盘镇市头村,一位老人正在自家门前编渔网,身旁摆着一台老式收录机,传出的是委婉缠绵的越剧唱腔。老人年轻时就喜欢越剧,在他的印象中,每年剧团到村里唱戏就是小时候最开心的日子,附近几个村的人也都要赶来看。随着老人的娓娓讲述,笔者仿佛穿梭时空,回到60多年前上盘剧团光荣与梦想的峥嵘岁月。 自编自演创立剧团 1949年解放初期,地处沿海的上盘乡仍不时受到土匪侵扰,为清剿这些残余土匪并推进土改工作,解放军进驻上盘乡并组织成立了文艺演出队,这也是为上盘越剧团的前身。演出队首任队长是上盘本地人王孔洁,全队共有40多人组成,主要吸纳中小学生。演出队每天晚上在镇区一所老爷殿集中,由部队一个姓竺的科长担任指导,教习《团结就是力量》《千年铁树开了花》等歌曲,原在家待业的王吕寿老先生担任指挥,小品《王小二翻身》是本地老师编写的,还有共同创作的《刘胡兰》等剧目,带着这些节目,演出队赴头门岛、东矶岛等偏远岛屿慰问部队,非常受官兵和群众欢迎。 1951年,宣传队正式改组为上盘剧团,吸纳有才干、有的人才加入队伍,最多时有30人,其中女性占半数以上,由金善掌担任团长,曲目均自编自导。剧团第一次在上盘大操场公开演出,表演的节目是《彩江红旗》,观看民众既大饱眼福,又接受了精神洗礼。据89岁的王永海老人回忆,当时剧团主要向老百姓宣传教育党的新政策新方针,乡里开大会时,上盘剧团敲锣打鼓先在戏台上表演,以吸引更多群众前来参加,表演的节目紧贴观众,细节经过多次考量和打磨,得到了当时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1958年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大搞食堂化,大炼钢铁,演员都被收编到地里劳动,剧团的排练时间被大大压缩了。如宝村的76岁尤根法老人家回忆自己14岁就开始进入上盘剧团,是当时剧团里年纪最小的,在艰苦的条件下,上盘剧团没有被现实压垮,反而越挫越勇,斗志高昂,自力更生,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积极排练,演出积极性很高,频繁演出,收获了出乎意料的赞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没有任何补贴,剧团就靠演出时5分一张的戏票钱置办演出服装、幕布,为到海岛、水库工地进行慰问。戏曲脚本就靠观看其他团的剧目,按着大纲进行排练,上台演出忘词时就自己随机应变,自我发挥。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上盘剧团自己创造条件,逐步发展成长起来的。在人民解放军建设水库期间,经上级批准到三门六敖镇、水库进行慰问,部队亲自用车来接剧团成员,演出三天三夜,场场叫好。那时,上盘除了上盘剧团,还涌现出许多剧团,如新塘岸剧团、里岙剧团、旧城剧团等,但是上盘剧团是其中最出名的,经常能受邀到外地演出。 尝试发展遭受失败 期间,上盘剧团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表演剧目改为样板戏,只能演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性质的曲目,丢失了自己原有的鲜明特色,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直到1978年“”被粉碎后,当时剧团急切地为了重振辉煌,在艺术上的花费毫不吝啬,用布票买布,请人画龙袍。1978年下半年就到各处演出,但好景不长,受经费不足和创新能力有限制约,转年老上盘剧团发展愈渐萎缩直至解散。 1982年,原上盘车站工作人员周仲武与老上盘剧团成员闲聊时回忆起老剧团的辉煌历史和上盘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商量决定在原上盘拉丝厂办小科班,从而在小科班的基础上重建上盘剧团。开始着手组织人员报名参加,学习,报名人有40名左右。当时少数父母认为孩子学戏是“跳板头”,不愿意让孩子学演戏,周仲武一心要重振上盘剧团,专门带学员出去观摩,但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请来的老师是“爬山戏”出身,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满以为能一炮打响的小科班的学员们却第一次在新塘岸演出受到冷遇,观众反响却出人意料得差,许多观众都没有看完一半就提前退场了。 聘请名师重塑形象 周仲武当时急得不行,听说有些剧团动作规范、演出反应好,靠的就是专业老师指导,他就四处托关系打听寻找好的老师。经人介绍请到临海的林老师,她专业素质高,但感到上盘剧团条件太差,难以接受,来了一次就回去了。第三位老师是当时在温岭城关演戏的临海高京花老师,当时高老师担任剧团艺术指导,费了一番周折,总算让高老师来到上盘,她让剧团的姑娘们先各自唱一遍,再定角色,逐一进行指导,在一个半月里,排了一部文戏《哑女告状》,以唱、做为主,基本功抓得很紧,高老师教授得很认真,周仲武心里就放心了。但就在高老师写好剧本准备排武戏《三请樊梨花》时被单位调走了。最后一位是在台州乱弹里唱武生的张道桂,也是一位专业认真的好老师。经过多名老师的细致打磨,学员们的演出功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上门订戏的人络绎不绝,在那8年多时间里,上盘剧团每年有8个月时间在外演出,足迹遍及临海、椒江、玉环、温岭、黄岩等地,常常应观众要求加演。回忆当时的情景,已经退休在家的周仲武感叹到,当时剧团成员工资是记分制的,最高的才7分,收入十分微薄,但大家都无怨无悔,聚在一起这么辛苦的排戏演出,纯粹是出于对越剧艺术的钟爱。 随着上盘剧团不断发展成熟,周仲武因为有工作,抽不出足够的精力,就请王永海老人当团长,负责剧团一切事务,剧团也继续红火了一段时间,但是许多招收来的学员学成后,就嫁人生子就不再演出了,艺术人才大量流失,逐渐地上盘剧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时至今日仍有五六个热爱艺术表演的老成员活跃在各个剧团参与演出并在临海市舞台上获奖。2005年,吸收各地人才又成立了另外一个越剧团,有30多个年青一代成为专业越剧团的演员,其中组建的越剧队多次在临海市舞台上获奖,传承着老剧团未完的使命。如今,小镇里每逢节日,各村总还要搭起戏台,请剧团来唱上几天。群众对越剧的偏爱也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