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去追星系列散文
又见《玉蜻蜓》
——观芳华越剧团师徒版《玉蜻蜓》之台前幕后
文/尘埃
第一次看芳华越剧团的《玉蜻蜓》是在2009年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这也是我第一次追星看戏,属戏迷群中的菜鸟级别。此前我对越剧没有一点兴趣,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一场越剧明星版《梁祝》,被王君安鬓角一滴汗珠给勾了魂魄,从此开始走进、领略继而欣赏、痴迷于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的美和艺术魅力,这样算来王君安可算是引领我走进越剧的第一人了。
那次追星相当奇缘,居然在长安的大厅里一转身就碰到了王君安,我曾在诗里写到:
因为不能与君相遇
我抱怨我有个大祖国
祖国只有两个人那么大就足够了
想相遇的人们
只需要一转身。。。。。。
没想到这样神奇的“一转身”居然让我真的碰到了,那次最幸福的记忆就是王君安揽着我的腰拍了一张照片;不幸的是由于本人花痴过头,再加上听不懂戏词,感觉整场戏我还没能安心静观时就已经结束了,终存遗憾,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叫《失落的玉蜻蜓》一直期待着《玉蜻蜓》再飞回来的那一天。时隔6年,托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活动之福,有机会又见《玉蜻蜓》,这次上演的是师徒版,对芳华越剧团来说可谓是“累累硕果喜煞人”。芳华要推出新人用《玉蜻蜓》这幕戏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想当年尹桂芳老先生用一部《玉蜻蜓》成就了王君安和李敏,如今王君安和李敏已为人师表,她们要对徒弟传帮带,选择《玉蜻蜓》也是最好的戏,从剧情来看前半段:申贵升虽然年纪不大,但因父母早亡而少年老成,再加上婚姻不合而情感经历丰富,那王志贞则还是一个深处佛门,涉世不多的单纯少女,这一部分由王君安带着李敏的徒弟张倩倩来演绎,张倩倩青春年少、扮相漂亮、嗓音甜美,出演前游的志贞可算本色演出,再加上处处有王君安帮衬,托着,这样几场戏实践下来,比单纯的教和单纯的学效果要好几十倍;反过来李敏演老年时的志贞,王君安的徒弟徐伟钗演儿子元宰也有同样效果。这样志贞也不会错唤“元宰,我的夫”了吧,观众也不太会把徐元宰看成申贵升还魂。(我是不是有点看笑话的小小呀)
追了六年的星,我也从一个初级戏迷升级成混在业余越剧团里票戏的票友,每次来看戏除了欣赏,还要学习。进到化妆间,看见被围在当间的一个人,她已经打好粉底,化妆师正在为她化眼睛,“这是君安吗?”我一时认不出来,问与我同来的朋友(她是个比我还铁杆的君迷,在我们团唱尹派)她肯定的说:“没错,就是她。”我还是疑惑,望着镜子里的她仔细辨认(奇怪,前一晚才见的呀)便装的她、化好妆的她我都认识,可这半成品。。。。。。这时君安睁开眼睛从镜子里看到我就说:“你们来啦!”这熟悉的声音一出呵,我才确信这就是王白马无疑了。我稍微辨识了一下这间化妆间,好熟悉的地方呵,上一次我在这儿见证了一个美女如何变成一个仙女;这一次我将要见证的是一个现代美女如何变成一个古代偏偏帅公子,不得不承认那个在桃花庵前面带一丝忧郁的申公子是王君安扮相中颜质最高也是最最打动我心的一位帅哥儿,我初级戏迷时他一直是我手机的屏保呵,今天我将有幸亲眼目睹这一帅哥的诞生。吸取上次看单美人化妆时由于花痴过头,回去回忆化妆技术细节时,我脑海里除了一片美丽的眩光外,全是空白的教训,这次我时刻提醒自己收神,学习。眼睛一笔一笔化下去,我就看到申公子在一步步向我走近,其实化眼睛是最最重要的,可惜我们来晚了点只看到一部分,观摩学习了小生最英气的剑眉的化法和色彩搭配。说是不能花痴的可当她眼睛的神韵一出来以后,再加上镜子里王君安脸上的那个迷人的专有酒窝,美得简直让人不痴掉都不好意思。从第一次见王君安我就觉得她不是一个端明星架子的人,只是有性格的冷,这次近距离观察时,发现她其实很爱讲话也挺有幽默感的,化妆时都在聊天调侃,还带着小生爽朗的大笑,气氛很轻松,特别是当李敏进来后,她俩那种友好、默契、自然、亲切的感觉真好,原来以为她是个我行我素、特别自我的人,这次发现她还很会关心照顾人,对围观她的小学员问长问短的关怀,俨然一副老师和家长样,也非常为戏迷着想,有几个戏迷一直等着想与她拍照,她在妆化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主动说:“我先跟你们拍照吧,这样你们就可以去吃点东西了。”她当然也看出我们想跟他拍照,点头示意我们可以,我站过去她自然的伸手揽住了我的腰,第一次和她拍照她揽我腰时,我是连激动带紧张全身都僵硬了,这一次感觉到她的温和与友善,我乘势贴近了点,(好大的胆子,君迷们不要捶我)拍完照,她体贴的说:“你们也去吃饭吧。”“我们还想看看勒头。”(说完这句话。我恨不得踹自己一脚)她无奈的自己去吃饭了。乘这个机会我们正好看看其他花旦化妆,这时张倩倩进来请化妆师帮她修补妆,倩倩没上妆时我们就见过,好温柔、好乖巧的一个小朋友,上了妆非常漂亮,只是感觉有点怯怯的。不过在王君安强大的气场面前大多数人都会有点怯吧,我朋友一介大学老师,见到王君安怯得像只小猫一样,一直躲在我身后。看倩倩补妆我学到了一个不贴眼帖而化双眼皮的好办法,我自己化妆时也很难贴上双眼皮帖,也许下次可以试试她的方法。君安过来好有爱的注视着倩倩,我开玩笑说:“你的娘子好漂亮呀!”她笑了,幽默的调侃自己“老牛吃嫩草”。我窃笑,这,这,这明明是白马吃嫩草嘛。倩倩一定是被许多人寄予厚望,不时的有人叮嘱鼓励她要怎样怎样,王君安悄悄的冲那些人摆摆手,让她们不要多说,她是不想在就要开演时给年轻的演员增加心里压力,是的功夫都是在戏外,对于一个已经站在起跑线上马上就要冲出去的人来说什么样的金玉良言对他的成功与否都是没有太多作用了。突然觉得眼前这个王君安与我六年前见过的或者说是与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了,她不但越剧表演艺术精湛成熟了而且已经有了一个师长的气势和尊威。想起昨晚在侧幕看她们补录《柳永》中的一小段时,不知演员们是没明白导演的意思,还是对那种安排有异议,都在议论纷纷,这时王君安开口说道:听导演的安排,导演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现场立时就安静了下来,工作顺利的进行。
在台下看王君安和张倩倩的《玉蜻蜓》前半场,其实感觉蛮好的,之前我一直担心会不会气场全被君安给压过了让舞台倾斜呀,实际上张倩倩饰演的王志贞青春靓丽,单纯可爱,模仿李敏的唱腔是模仿的维妙维肖,气势怯弱点也正好符合她被动的尼姑身份,虽然表演上还稍显稚嫩与慌张,但绝对是一个越剧闺门旦的好坯子,君安的表演完全是在带、在领,而不是与对手飙戏的那种,所以她很收很照顾对方,这样看下来这个申贵生就相当有爱了,舞台上的呈现也非常协调。下半场李敏的王志贞还没出场,在幕后一句唱:“来了。。。”就赢得满场的掌声,李敏这种声音这种气场真是让人一激灵,从头爽到脚呀。这几天我和朋友配唱《芸房》那段玩,为了满足一下我这个“被”花旦的人实现一次小生梦,朋友这个在我们团里唱尹派的小生只好给我配唱王志贞了,估计是看在我们都喜欢王君安的份上才勉强答应给我当当娘子,而我呢,其实也喜欢王志贞的唱段,只是不敢尝试李敏的高八度唱腔。李敏的嗓音真的好,以至于好到我认为她唱王派都有些浪费,纯属个人偏见,我就喜欢她在《玉蜻蜓》中的这种唱腔。(天呵,这句话一出会不会被乱棍暴打,我还是禁声为妙)她和徐伟钗配演外形也合适,表演也贴切,徐伟钗饰演的这个元宰有点霸道、有点任性、有点咄咄逼人,就像现在被娇惯宠着的独身子,声腔上也是尽力模仿老师,感觉模仿的痕迹还是很刻意,不是很自然,我想是紧张所致,有时候你越想做好,使得劲越大反而效果不好,不过后面好多了,到“劝三母”时你闭上眼睛听仿佛就像君安在唱了,表演上感觉比君安当年饰演的徐元宰少些对母亲的敬意与体谅。李敏演的王志贞则是怀着一颗母爱和内疚的心一再的退让、隐忍与逃避,把自己缩的小而又小,把空间和气场都让给年轻演员去发挥,这样的王志贞把那种隐忍而内敛的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感觉这和李敏的本质很相像,她应该是一个特别能隐忍,特别能包容、特别温柔娴淑的人吧,记得第一次在北京见过她以后,我说她是“中国式的温婉”有无穷的人格魅力,这次再见更加深了我的这一好感和印象。一进后台就看见李敏,她大概是在等着和徐伟钗小朋友走台呢,我们上去自我介绍并和她聊了几句,她始终面带微笑与热情,我因心系化妆间呢,就急急拉着朋友离开,离开后朋友又说想跟她拍照,我们就又折回来,她马上同意了,找了个光线好的地方摆好pose,任由我们左拍右拍折腾了半天,她还柔声细语的参与意见,这张可以,那张不好,于是我们就理所当然的重拍,拍完有人找她签名,我俩也想签,可之前没有准备,没想到会遇上她呀,包里翻了半天,找出一张《柳永》的海报和当晚的戏票请她签名,她也不介意,谦虚的在一个角落处签上名。后来朋友尽然向她提出了一个在我看来都有些过分的请求,她话一出口我都想揣她一脚,没想到李敏居然还是微笑着同意了。分明是我们打扰了她,她还一直对我们说:“谢谢”“不好意思”,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才会不委屈自己说出一个“NO!”来。听我们说是特意来学习小生化妆的,她马上善解人意的说:“快去,她在里面化呢。”(唉,过分过分我在这里赔礼了,千万原谅我们的冒失与鲁莽)
《玉蜻蜓》谢幕时又一次感觉到王君安的成长与成熟了,以前谢幕王白马被号称是“闪得最快的人”,匆匆揖两下,你再要找时舞台上已是人影全无,这一次集体谢完幕,她不但主动拉着李敏和徒弟们谢了又谢,戏迷们送的鲜花也都让给别人,还不知从那里摸出个话筒来开始讲话,以前听说王君安不善言辞,这次看了她这口才也是大有提高呵,她首先感谢来看戏的观众朋友,然后把年轻的徒弟们隆重推出,希望戏迷们关注并支持她们,最后还不忘把话筒递给李敏请她讲话,戏迷们好喜欢她俩携手站在一起的样子,以前看总觉得是李敏带弟弟,今天看王君安已俨然像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一个可以承担并发展尹派艺术的大掌门人了。
又见《玉蜻蜓》时,我真为尹老、为福建芳华越剧团而高兴,优秀的青年演员们正在快速成长,而像王君安和李敏这样的中生代艺术家也已经在各方面完全成熟,能够支撑、引领剧团大局。最后借用那句《玉蜻蜓》中的戏词来表达我的喜悦:“幸喜玉蜻蜓有人传”!这是芳华之幸、是尹老之幸,更是越剧之幸、戏迷之幸!
20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