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记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台新编越剧会让观众痴迷激赏——11月24日,杭州越剧院上演的《一缕麻》让杭州红星剧院内座无虚席,无论是幕间还是剧终,140分钟的演出始终被笑声和掌声簇拥着。看得出观众的表达绝非刻意,因为就连主演也不知道当晚坐在台下的还有从北京赶来的戏曲界专家。 满足并陶醉的不止是观众,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也幸福其中,称这是她到剧院工作10多年来最火爆的一台戏。一部只有30万元投入的新编老戏,何以短短几个月已在上海、宁波、绍兴、舟山等地演出30多场,成为真正的“赚钱戏”?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一缕麻》的成功探索及越剧发展多元化等议题展开研讨。 戏好看是硬道理 《一缕麻》是清末民初作家包天笑的作品,发表于1909年第二期《小说月刊》。说的是书香门第之女林素云因父母之命嫁给了富商荣老爷的“呆大”公子荣鹏程为妻,洞房之夜,林素云突发传染恶症白喉病而生命垂危,痴呆但不失真性情的荣鹏程不怕危险服侍她。结局是“呆大”死了,新娘幸存,但新娘逃不过良心谴责,用戴孝的麻绳自己了断青春。因其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抨击封建制度,1945年,经由越剧十姐妹中的范瑞娟和袁雪芬在上海明星大戏院演出,十分轰动。 越剧舞台尤以老戏新演居多,复排一出悲剧,观众还会为《一缕麻》而“心乱如麻”吗?显然,悲喜剧大团圆式结局更符合今天观众特别是戏曲爱好者的欣赏心理。观众不喜欢说教或者晦涩,而是痛快淋漓地要么落泪,要么欢笑。《一缕麻》之所以叫好叫座,很大的原因得益于编剧杨锐提供了一个好本子,让老戏翻出新意。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锐其实是个铁杆戏迷,而非专业编剧,用剧院副院长、该剧导演展敏的话讲,几十年泡在剧场里的人最知道戏迷们想看些什么。因此杨锐将新版主题大胆地改为颂扬真诚、善良,使悲剧变成了热闹的轻喜剧,令人捧腹之后,完满的结局契合了观众的期许。戏剧创作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但终极目的是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与会专家对《一缕麻》的“好看”一致表示认同,认为“呆大”傻乎乎但讨人喜欢的角色很像美国电影里的阿甘及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缕麻》巧妙地从传统剧目中提炼出现代味,为越剧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中国剧协党组兼秘书长季国平认为,《一缕麻》的成功,就在于艺术家的平识,戏为百姓而写,为百姓而演,做到还戏于民。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表示,如今不少艺术工作者知与行脱节,创作和演出不顾市场,结果造成有场无市。就越剧市场而言,戏好看是硬道理。 赚钱出“角儿”才是好戏 当下的演出市场,有场无市的剧目不在少数,有的即便是场次要求达到了,可门票并没卖出多少。《一缕麻》成功的意义在于为越剧走出了“有品质、低投入、有市场”的新路,既出戏又出人。“需要有经济效益的舞台”是《一缕麻》在制作之初的市场定位,其后的策略便脉络清晰:杭州越剧院、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演出有限公司、剧院演员徐铭三方各出资10万元,形成剧团、演出商、演员一同吆喝的阵式;先攻上海再守杭州,理由是上海戏迷对《一缕麻》情结深厚,对范瑞娟饰演的弱智少爷“呆大”印象深刻,而主演徐铭又是范瑞娟的得意。多方利好使该剧在今年3月份的首轮3场演出中,反响热烈,收回成本20万元,加上随后的二轮、三轮演出,仅在上海,演出总收入超过53万元。范瑞娟在看完首轮演出后激动地说:“这剧已经改得和从前不一样了,少了悲剧的成分,这样改编好,跟得上时代,徐铭演得比我好。”正因为徐铭的潜质和这台戏的前景,让从未对单一剧目投资的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演出有限公司一出手便捧得金砖。据该公司项目经理许霈霖称,年内的演出基本排满,目前他们已与方面签订演出意向,如果运作成功,海外市场也可期待。 关于人才培养,杭州越剧院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侯军认为,因戏出人和因人出戏都是常规,但作为剧团,如何通过更多的好戏带出一批优秀人才更值得好好思考。《一缕麻》带出了徐铭,今后我们还将考虑采取多种模式使新人辈出,为剧院储备更多的人才。杭州越剧院副院长俞铁军表示,演员自投资金成为股东在越剧界并非鲜见,但出彩的不多,徐铭是成功范例。此次,杭州越剧院大开通道,比如让梅花奖得主谢群英为徐铭配戏,根据其嗓音特点设计唱腔等等,最终成就了越剧界一颗新星。有了经济效益的舞台同样还要有社会效益的舞台,这原本也是杭州越剧院建设发展的题中之义。12月他们将携《一缕麻》参加第十届浙江戏剧节,至于得奖与否,他们倒是淡定自若。 (摘自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