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相约越乡首场折子戏专场台前幕后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安徽越剧戏迷包下了整场赛事从2009年9月27日开始到2012年3月27日,近20场的比赛,早已让“相约越乡”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也让“27日”成为所有越剧戏迷的非常节日——5月27日,2012年“相约越乡”首场折子戏专场在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开赛,越剧的咿呀声再次穿空而来,戏迷的足音再次叩响了村里的石子路。一场安徽越剧戏迷的演出专场和第一届第二届“相约越乡”不同,这次是折子戏专场,参赛选手不仅要比拼唱、念的功力,更要比拼做和打的功夫。安徽的越剧戏迷从第一届开始,就陆陆续续来报名参赛,这次首场折子戏大赛,他们更是包下了整场赛事。30多位选手,8个参赛节目,都来自黄梅戏的故乡安徽。“3月底我们得知比赛消息后,大家就开始商讨这次参赛的事了。”带队的刘小黎是合肥市文化馆艺术团团长,他告诉记者,因为考虑到安徽离嵊州太远,来回花费大,所以这次他们集体出动,包揽了首场折子戏的所有节目。5月26日上午,30多位选手和戏迷就坐上了从合肥到嵊州的大巴,下午三四点,经过7个小时的旅途劳累,他们到达嵊州。“一踏上这块越剧的土地,大家就感觉特别亲切,像回到了久别的娘家一样。”70岁的傅满兰是“随军戏迷”。她说,她们在旅馆里一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大街,寻找越剧的声音。她们认为走在嵊州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听到原汁原味的越剧。晚上,一吃过夜饭,她们又结伴来到中心公园和文化广场。一个个戏迷角,一拨拨戏迷,让她们大开眼界,她们知道了嵊州的越剧氛围有多浓。这次来嵊州,她们不仅是来比赛的,更是来看的听的学的体会的。比赛结束后的当晚,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选手不事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戏迷角,饱耳福饱眼福。28日白天,她们去参观越剧博物馆和越剧艺校,就像吃招牌菜一样,她们要来一个“招牌游”。晚上,她们则和三江街道的戏迷举行联谊会。总之,她们从黄梅戏的故乡来到越剧的故乡,她们觉得黄梅戏美,但越剧更美。3天的时间太短,她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感受越剧故乡的魅力。一对妇唱夫随的越剧戏迷在众多戏迷中,记者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胸前挂着相机的老伯。他帮安徽戏迷拎行李拎化妆箱,一有空闲则不遗余力地帮安徽戏迷拍照片,陪她们参观施家岙古戏台。记者以为他是工作人员,一问才知道是安徽戏迷,这次他妇唱夫随,陪同62岁的妻子前来参加比赛,顺便也做些诸如拍照之类的后勤工作。老伯的妻子从2004年开始学越剧,已经学了9个年头。她从小喜欢越剧,只是那时家里不让她学戏,所以只得当了舞蹈老师。初学戏时,她听不懂嵊州方言,更不会讲,压力很大。她记得第一出戏是《红楼梦·黛玉进府》,有一句念白,她老是咬不准发音,为此寝食不安。先生看她打着眉结的样子,点拨她:你一个字一个字学,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想着那句话,一定能学会的。她照办了,几星期后果然学会了。几年下来,她会演《断桥》《书馆》《吕布与貂蝉》等10多个折子戏了。越剧文雅、典雅、高雅,她越唱越迷,也越唱越来劲。她在演唱时总是轻易让自己进入戏里的角色,所以62岁的她,在戏里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是情深义重的那个白娘子,是湖海豪情的鲤鱼精。她唱,她的先生为她伴奏、刻碟,陪她到黄泽买戏剧服装。夫妻两个退休以后把业余时间都交给了越剧。一位英气逼人的儒雅小生获得本次大赛金奖的折子戏《白蛇传·断桥》中,许仙扮演者许秀珍今年也有62岁了,可是一站在台上,她就是英气逼人的儒雅小生。在安徽合肥戏迷群里,人家干脆直称她“许仙”。“许仙”老家上海,算得上半个越剧故乡人,年轻时响应上山下乡号召远赴安徽,从此在那边安家落户,然而睡里梦里总会梦到老家的越剧。合肥有很多浙江和上海人在闯业,他们同样喜欢家乡的越剧,在那样的氛围下,“许仙”跟着碟片学了很多唱段。后来合肥市文化馆成立了一个艺术团,艺术团下面分设了越剧团、黄梅戏团等9个剧团,艺术团请来专门的老师免费教学生,“许仙”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从小埋着越剧的种子,所以“许仙”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团里的当家小生。去年,她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红楼梦》。强大的阵容,华美的唱腔,折服了所有的越剧戏迷,特别是在合肥打拼的江浙沪商人。“我们那么爱越剧,就要以传播越剧为己任。”她很坚决地说。在现场,记者还看到来自湖州中青年戏剧曲艺创作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她们总共有40来人,除友情演出一个折子戏外,她们主要还是来感受、欣赏古戏台上的折子戏大赛。5月28日,她们去参观越剧博物馆和越剧艺校,下午在艺校举行中青年戏剧曲艺创作研修班的结业仪式,也沾沾地地道道的“越气”。另外,5月27日上午10点,新昌也开了一辆大巴车和几辆小车过来,一下子来了30多位戏迷,她们说,即使不参加比赛,来施家岙古戏台坐一坐,也是一种享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