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花粉丝的力量很强大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在离杭州市一个小时车程的富阳羊家埭村村口,当地村民搭起了一个3、4百平米的临时舞台,原来,村里为庆祝祠堂和家谱的重修,请来了绍兴越剧小百花剧团在这里唱三天大戏。 当天晚上演出的是经典剧目《狸猫换太子》,绍兴小百花剧团的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吴凤花在戏里扮演男一号,她说,这个戏是村子里点的: “因为我们下基层演出基本都是碰上一些吉庆的日子,乔迁啊,庆典啊,得周啊这一类。做寿的比较多,60岁啊、70岁啊,有时候百岁老人都有,乔迁新居啊,乔迁厂房啊这些都有。” 当天下午,后台的准备工作还在紧张地进行中,音响器材、服装道具、化妆舞美等都忙得不可开交。而舞台下已经来了不少占位子的村民,有的还是从其他乡镇赶过来的。团长陈锦高说,绍兴小百花既要面对城市,也要走向农村,其中,农村的演出大约占了剧团演出的70%-80%。 “这里我看看还比较安静的,在温州我们比较感动的是,我们演出是下午5点钟开始,她从早上6点钟就过来了,就坐在那里,为了占个位子,为了看戏呗,晚上看完之后,明天早上又赶过来。” 从十月份到春节,农村的演出特别多。春节期间的演出是早就定出去了,碰上一些吉利日子,演出也是排的满满的。 “特别是春节的这个时间。春节的演出市场是我们整个演出市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收益。我从03年开始春节这个市场我还没有愁过。我们有的今年演过一个点,明年还要我们演。我们跟他们说,每年的演出价码我们在不断地提升,他说,提升没问题,市场物价都在走嘛!” 晚上7点左右,舞台前已经是黑压压的一片,只要能站人的地方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时不时有小孩试图从舞台两侧的幕布里钻进后台,都被现场的工作人员赶出去。演出就在一片大人小孩的吵闹声中开始了。 绍兴小百花剧团的副团长吴凤花说,光是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就有300多个大大小小的越剧团,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对演员而言,在农村演出自然会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吴凤花自己也来自于绍兴的农村,可能她也没想到,30年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给越剧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演出市场,她有近半年的时间会在农村演出。 “因为我老家是农村的,绍兴农村的,当时80年代进入戏校之后农转非,农村户口变成一个城市户口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时是一条捷径啦。我们一万多名考生里面就选了四十几个,当时很苛刻。” 进入戏校之后,吴凤花曾学老生、花旦,后来才改学小生。凭着天赋和勤奋,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短短的几年里,吴凤花就夺得了省内外多项大奖,还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长陈锦高说:吴凤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硬小生”。 “吴凤花现在戏曲专家对她的评价,是一个硬小生,硬邦邦的硬。她在台上既有阳刚的洒脱,又是一个女子越剧的女小生演员。(就是既可以演儿女情长,也可以演武打的角色。)对对对,既有她妩媚的这一方面,又有阳刚的这一方面。那就感觉挺可爱的。你一个练过武的演员,你在台上一站,人家就感觉你是有功架子的。有的演员你没有练过这些,可能在台上拿根抢,或者拿一把刀都会出洋相,拿出来不是这个架势。” 通常,越剧给人的印象是柔情多于阳刚,陈团长介绍,绍兴小百花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借鉴了绍剧中的武戏成分,使得他们的剧目更多样化,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陈:老头子更喜欢文武戏,而我们的一些老太太,更喜欢台上能够唱到哭为止,掉着眼泪,她下面一起共鸣,也帮你哭哭啼啼。观众层面也不一样。我们的文武戏能受农村各地观众的欢迎的是什么,比如《陆文龙》也是情感的戏,《穆桂英挂帅》也是情感的戏,就是把情感的戏最后融合我们的武戏在里面。 吴:文戏武演,武戏文演。刚开始还是有争议的,但是我觉得有了这个文武相结合的路子,选材的空间相对会大一些,我们才子佳人戏也可以演,帝王将相的戏我们也同样可以尝试着演。跟其他越剧院团有所区别。” 有甜美的唱腔,潇洒的扮相和英姿飒爽的武打,吴凤花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拼命三郎的精神几乎在每一出大戏中都能演出特色来。但也正是这种拼命的精神,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98年绍兴小百花应邀到在武汉演出,当时吴凤花因为感冒发烧,有点头重脚轻,在《断桥》这场戏中,她扮演的许仙从断桥上一个腾空后翻、亮相时,一个趔趄,摔倒在台上,当场昏了过去。吴凤花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块木板上,周围簇拥着热心的观众。这时救护车到了,大家要送她上医院。 “陈:然后她就说,我可以演,我把这个戏演完吧,然后就大幕拉开重新演,这个戏演完了以后,给她送到医院,然后医生一检查,傻了,说你这样的人还在演出吗?所以我们当初演完戏,送到绍兴,武汉很多很多的戏迷观众赶到绍兴来陪护她。 吴:摔伤那次休息了一年,在舞台上昏过去了,后来是导致胸压缩性骨折。” 吴凤花说得轻描淡写,其实这一事故差点造成瘫痪。休养一年后,她依然故我,武戏照演不误。 舞台上的演出正酣,台下依然是人头攒动。在戏中扮演陈妃的花旦董建红说,常年在外奔波意味着更多的艰辛。 “但是有时也会很欣慰,因为这些观众特别热情,有时候想想还是应该来下乡演出的。有时候看到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表情,瞬间的感觉。有时想想,虽然辛苦一些,下乡演出还是有必要的。” 陈团长说,“粉丝”们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我们在香港演出,她们就从上海赶过去赶到香港,她就在香港呆了6天,看了我们5天的戏。这是老太太的做派。年轻人就是我们在国内,她跟着跑,你到哪里了,她等下就开车过来了。这就是粉丝诶!粉丝的力量很强大。” 果然,在后台,我见到了其中的一个超级粉丝张凤英,特地从嘉兴赶过来。 “我从嘉兴赶过来的,我有个朋友,一起来的。我在嘉兴做生意很忙。(记者:为什么会迷这个绍兴小百花?)唱得好嘛!做得好嘛!(记者:你觉得他们今天演的怎样?)当然是好,如果不好么,我不来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