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书40年后重写传奇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唐代传奇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落第书生帮忙送信,搭救洞庭龙女脱离困境,几经曲折,终于和龙女结为夫妇。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代,1954年被南京市越剧团的前身、由“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创办的上海云华越剧团搬上舞台,后来又被拍成戏曲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尘封近40年后,这个故事又回到了南京越剧舞台,用全新的姿态写下了另一段传奇。这,便是南京市越剧团原创的多媒体大型神话越剧《柳毅传书》。 众多名家打造新“柳毅”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潘迎宪告诉记者,2003年初复排《柳毅传书》可谓享尽“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指的是市委、市政府给予诸多支持,复排开始便拨给越剧团30万元启动资金;所谓地利,是指2003年国内出现了可以动态投影的大功率投影仪,让剧中的一些特技手段可以更好表现;所谓人和,指近两年市越剧团演员阵容整齐,整个剧团上下一心,从年初三开始加班,排练100多天就有了成果。 为了让“柳毅”以最佳面貌“重生”,市越剧团拿出了最佳阵容:竺水招的传人竺小招扮柳毅;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陶琪饰龙女;曾经创作过越剧《秦淮梦》、《报童之歌》以及电影《屠城血证》等剧本的著名剧作家谢光宁特地从美国赶回南京,参加剧本的改编;上海戏剧学院著名导演陈明正任特邀导演;服装设计是浙江越剧小百花的资深服装设计师兰玲;灯光、舞美人员也都聘请了国内一流人才。 “柳毅”重生掌声不断 2003年4月8日,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的幕布徐徐拉开,观众眼前的舞台仿佛变成了一个水晶宫。除了时尚的造型、精致的舞美、变幻的投影,新版《柳毅传书》的人物刻画也颇有新意:龙女牧羊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夫君荒淫,还是她为民请雨的结果;柳毅不再是一个落第书生,而是在进京赶考的途中遇上了龙女,“他放弃进京赶考的机会去帮助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时代主旋律精神。”潘迎宪如是说。 首演一炮而红,《柳毅传书》很快接到了来自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地的邀请函。场面到底有多火爆?潘迎宪回忆说:“我们第一次去绍兴演出时剧场不是很大,但是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跟着哼,一场演下来掌声响了四五十次。演出商也看到了商机,很快又邀请我们去演出,这次搬到绍兴最大的剧院演,观众还是非常热情。光是在绍兴,《柳毅传书》就演了3次。” 到目前为止,复排后的《柳毅传书》在不断打磨中演了百余场,被评为“江苏省舞台精品工程”。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越剧节上,《柳毅传书》获得金奖第3名;去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汇演一共选了3台越剧,《柳毅传书》最终抱回银奖第2名…… 精品“柳毅”简装进农村 《柳毅传书》中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可谓在中国戏曲界开创了先河。然而,这项高科技对剧场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农民兄弟说,你们的《柳毅传书》是精品剧目,可是只能在城里剧院演,我们怎么看?”潘迎宪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柳毅传书》的精彩,市越剧团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拿出了“简装版”的方案,可以把整出大戏送到农村、送进高校。什么叫简装版呢?“主要是人员精简,伴舞演员少一点,舞台上不超过20人。但是戏不会少,投影的特色也不会丢掉。”市越剧团的舞美设计师俞辉告诉记者,《柳毅传书》中有几层幕布根据投影需要升降,剧院演出时依靠吊杆,而到“简装版”中就只能依靠人力操纵吊杆了,“我们辛苦点,观众满意就行。” 潘迎宪介绍说,今年大年初五,剧团就将到浙江温岭的农村演出简装版的《柳毅传书》。今后,《柳毅传书》将作为该团的重点剧目继续演出,继续打磨,真正成为一出“好听好看更流传”的经典。(记者苍淑君) (摘自 《南京日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