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乍从风吹雪飘的北方来到柳绿花红的名城杭州,便觉心旷神怡。匆匆换上春装,便随友人冒着若有若无银丝般的牛毛细雨来到称之为杭州新十景之一黄龙吐翠的黄龙洞圆缘民俗园了。 黄龙洞果然名不虚传,园内流水丁冬、青石铺地,松竹交翠、生机勃勃。近年来,公园又增加了缘文化内涵,设计了引缘、投缘、问缘、圆缘为主题的活动内容,丰富了黄龙洞的人文景观。 正在沉思,耳边飘来了一阵婉转悠扬、清新悦耳的丝弦声。随声寻去,原来此处别有洞天!在绿树翠竹环绕下的两座古色古香的茶楼之间,一座飞檐仿古戏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正在演着《十八相送》。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台下全神贯注的观众忽喜忽悲,忽惊忽叹。这是哪家剧团,竟能吸引如此众多的观众悄声问身旁的一位老人家,她惊奇地说:你不知道啊这黄龙越剧团,名声大得很哪。这群女孩子年轻漂亮,又卖力气,戏唱得又好,每天要在公园演3场呢。每天都有这么多人看戏吗?哟,今天有雨,人还少些,晴天人山人海,还要来管秩序呢。说完,她又目不转睛地盯住台上。 哦,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龙越剧团!一阵好奇,我和朋友走进了后台。见有人来,演员微笑着向我们颔首致意–看来到后台的观众一定不少。后台很小,但却干净利落,服装、盔帽都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墙上,贴着几张细致的考核制度表引起我的注意,细一看,在每位演员名字后面都注有每天的演出场次、演出质量、化妆着装、公益劳动、卫生环境、劳动纪律的打分记录。并与当月工资、奖金牢牢挂钩。我想,这样公开的奖罚分明怎能不大大调动演员们的工作热情和钻研艺术的积极性呢服装间旁,墙上的一幅古装小生的画又吸引了我:那位画上的小生在问演员:你的穿着和剧情吻合吗真是言简意赅,一种绝妙而又不用语言对艺术认真负责的教育方法。 见我兴趣盎然,朋友向我介绍,黄龙越剧团是1988年由杭州园林文化局自办的民间职业剧团。从成立之日,她们就将优美的越剧深深扎根在风景园林之中,以戏曲来吸引游客,以风景旅游来促进戏曲的发展。针对所处的特殊环境,剧团在排演一些传统精品折子戏、大戏外,还要求演员能以动态的形式演绎以缘为特色的民间传说及风俗人情的新剧目。这就要求演员不但能反串角色,还要学会唱歌跳舞。因此一个只有20余人的小型剧团,几个人就能演出一台戏,每天能够完成两三场的演出任务。 该团的演出形式很多,如演出到热烈欢快之时,允许游客即兴参与演出;推出挂名挂牌制,游客可任意点唱欣赏,极大地调动了游客的兴趣。几年来,该团已先后排出几十台传统折子戏和8台大戏,不但阵容齐整,而且流派纷呈。大大丰富了剧团演出内容。 这个剧团的演出质量如何呢?我有些疑惑。朋友随即请来了性格直爽的团长朱燕燕及副团长汪秀华。面对我提出的问题,朱燕燕一笑,说:剧团越发展壮大,领导对演出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年轻的演员们四处拜师学艺。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还收了剧团的6位青年演员为,传授技艺。范派传人孟科娟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戚派传人王杭娟荣获浙江省戏曲明星奖和越剧新十姐妹称号。此外,全国还在各种艺术节中获得了许多表演、导演、舞美等各种奖项。如今,剧团演职员都已获得了国家艺术初、中、高级职称。 谈到这儿,朋友插嘴说:10年来,黄龙越剧团已接待观众5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要演上千场,受到国内外观众普遍喜爱和赞扬。中央电视台还专程前来拍摄了介绍剧团的专题片《乡音》呢。问起演员的收入,汪副团长抑制不住高兴,笑着说:每位演员每年平均3万元左右。 走出后台,转至前台,朱团长感叹而又兴奋地指着舞台说:建团时白手起家,设施简陋困难重重,演员在小亭子内演出,观众站在露天观看,现在发展到拥有独立的戏台、排练厅及专供游客观戏的茶楼,还添制了高级音响和灯光设备。不久,这座戏台将要拆掉,建成一座具有先进设施、占地面积很大的露天剧场。到时,再请你们前来观光 瞧着团长嘴角挂着的微笑,看着树阴下全神贯注看戏的观众,望着舞台上年轻靓丽的演员,我心中感受颇多,口中不由吟起《方竹铭》–行方知圆,虚怀若谷。劲节可风,潇洒不俗。 (周鼎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