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出江南,江南有越剧。百年越剧,群芳吐艳,异彩纷呈。有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女子如花间精灵般,因着共同的爱好,飞舞到此,共赴美丽之约。陈利华,就是这个“约会”的发起者,也是这个小小“花园”的创造者。江南越剧团团长,小学音乐老师,这两个“标签”对于陈利华来说,都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除了那份责任使然,更源于她对越剧绵长的热爱与坚守。
天井里搭起“朴素”舞台
“其实,我并非科班出身。我以前是学体育的,想不到吧?”看到记者略显惊讶的神情,陈利华调皮地眨了眨眼睛,“成立越剧团,首先是因为爱好。”她从小就喜欢跟着录音机学唱越剧,还要攒下零花钱去买各种越剧磁带,陈利华回忆道,“林林总总地买了一抽屉!”因学戏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转而去学了体育。
然而,天生的热爱是压不住的,越剧清丽婉转的唱腔总在不经意间撩拨着陈利华的心弦,2011年,在得到了戏友和老公的支持后,她投资十多万元购买了服装、音响等道具,成立了梦寐已久的江南越剧团。
人有了,道具齐了,那舞台呢?场地问题一度让陈利华伤透了脑筋。“老家在拆迁前有一个大天井,我们就寻思着,把舞台建在天井里。”于是,大家东一榔头,西一铁锹,在一个夏日的清夜,搭出了一个“朴素”的舞台。
陈利华至今记得和团友排演第一场戏《孟丽君》时的场景。“穿着定制的行头,站在自己搭的舞台上,我老公还被‘抽调’成了音控师,观众还没聚集起来,我们往台上这么一站,就开唱了。”陈利华说,当第一声唱腔响彻夜空时,她和团友一阵热泪盈眶——她们在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风光背后甘为他人做嫁衣
经过数月的积淀和打磨,江南越剧团走出了那一方小小的天井,迈向了更大的舞台。规模也从最初的十来个演员,发展成了80余个演职人员的剧团。
作为一团之长,陈利华更忙了——每一场戏的背后,甚至每一次掌声的背后,从编剧、导演、道具、布景到后勤,都浸透着她的精力和体力。有时剧团资金紧张,她还要把自己的工资搭上,再不够就向家人“募捐”。一个民营剧团就这样坚持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七年。
七年里,陈利华从当初青涩的发起人变成了“文武双全”的“顶梁柱”。有一次在明珠广场汇演《王老虎抢亲》时,一个武生演员因为堵车无法及时赶来。情急之下,陈利华匆忙化好妆,穿上行头,上台仍旧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还好有以前体校的底子,平日里台词的功课也在做,不然,可就出糗咯。”陈利华笑道。
为了圆更多团友的“舞台梦”。陈利华逐渐从台前走向了幕后,除了做好“老戏新排”的创新工作,还要充当好化妆师、布景师、后勤师等一系列角色。“一个美丽的舞台,充满魅力的表演,鼓掌叫好的观众,是我心里最美好的画面。”陈利华说,“只要结果如这般,那么前路便走得值得。”
送戏下乡自编自导“戏曲操”
“蛮好!这么努力地唱下去,可与专业越剧团媲美了!”近日,江南越剧团把戏唱到了平水镇敬老院里,两个老阿婆在台下赞道。当晚,《孟丽君》谢幕后,不少驻足台下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开。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戏,我们一年就要演50场左右。”奔波在剧团前线的陈利华,将越剧之美送到乡村、送到文化礼堂、送到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观众陶醉的眼神便足以让她快慰。“宁少而精。”打小醉心于越剧的陈利华,流露出自己的创团宗旨。“虽然,咱是自掏腰包创办剧团,但我和团员们都想:把最爱的越剧唱好,唱精!”
同时,作为平水镇中心小学的音乐老师,她组织建立了“若耶戏曲社”,义务教小朋友们越剧的基本功,还将此与校本课程融合,开设了每周两节的越剧课。爱戏之人总是赤忱。最近,她又自编自导了一套“戏曲广播操”,将越剧的基本动作与戏曲身训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