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戏缘
室友钱苗灿
报到第二天,室友陆续到齐。两位来自我家乡邻县平阳:原平阳第一中学专职团干部叶永锡,属“调干生”,带薪读书;另一位是平阳第二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张志政。把我和他俩安排一室,我想可能是校方出于照顾同乡的考虑。一位是江苏南通某中学毕业的陆坚。再一位是原籍绍兴,现居杭州,杭州一中毕业的王继阳。最后来的,是上海五四中学毕业生钱苗灿。他来得最晚,跟大家熟得最快。
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觉我们六人性格各异,甚至还有个性反差。比如,叶永锡的老到与张志政的天真,陆坚的沉稳与王继阳的单纯,钱苗灿的活泼与我的内敛。叶永锡一到,房间床铺、用品、书籍,很快被整理得整整有条,看得出是个善过独立生活的能手。睡在他上铺的张志政,空时会坐在床铺上把弄他少时积攒的火花、图片、邮票一类小玩艺儿,像个没有玩够的大男孩。陆坚生活、做事一丝不苟,就连衣装、头发、眼镜都比别人整洁许多。王继阳少言寡语,听他讲话必需侧耳倾听方可明其大略。平时房间内谈笑声最多的要数钱苗灿,每天他都会给大家带来许多趣闻和快乐。后来知道,大家对我的评价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我平日不爱说话,开会发言也总要留在最后,来个“出奇制胜,语出惊人”。我的“小器晚成”,或许早有定数。
一年来,大家同处一室,十分融洽,从不发生任何矛盾摩擦,甚至连回争执也不曾见过。大概那年代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本来就比较单纯,想的只是如何读好书,后来渐渐你争我斗起来,甚至彼此伤害,弄得人人自危,这都是运动制造“阶级斗争”的结果。—— 两学期后重新分班之后的情形就是如此。
开学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同室六人一起去学校不远处的“黄龙洞”游玩,末了,在景点门口合影留念。
如今50多年过去,我还保存着那张纸张发黄、局部漫漶的旧照片。后排站立的四人,从左到右,为叶永锡、陆坚、本人、钱苗灿。蹲在地面,像对打斗公鸡的,是张志政与王继阳。年龄未必最小,而甘居“老小”地位的他俩,选择这个滑稽蹲姿,事出必然。除钱苗灿微露笑意,衣装洋派,有点特别外,其他各人,皆显古板、老成。颈上套圈毛线围脖,是陆坚长年坚持不懈的秋冬独有装束。叶永锡的“松糕”大皮鞋,是那年代当过干部的履历记录。叶、钱戴的“解放帽”,是当时最流行的帽式。本人和王继阳的围巾样状,则是“五四”学子遗风,看来我俩多少还有点儿“跟风”追求。
室友黄龙洞合影
在大学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间,我们六人阅历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最后栖息于不同地点的不同归宿。这是后话。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钱苗灿,他在我一生中曾经三次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在我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三次都因“戏缘”所牵,说来真是奇妙。
钱苗灿活跃、热情而健谈。我想人家来自大上海,见过世面多,跟我们小地方出身的毕竟不一样。由于他出身梨园世家,四个姐姐全是越剧演员,我出身戏迷家庭,都爱好戏曲,都晓得一些梨园掌故,有更多共同语言,彼此很快视作“闺蜜”。
报到第二天,趁学校没事,我和钱苗灿相约,一道步行去市中心逛街。在往返的路途间,我们讲了许多话,这使我比较多的了解到他的家底和经历。
给我印象最深的话题,是他告知我,他是上海越剧院当红老生钱妙花的兄弟,二姐钱妙英,也是越剧名家,应工花旦,现供职浙江某地越剧团。祖籍是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县。由于大姐长年在上海从艺,小大姐18岁的小弟钱苗灿,很小就随大姐在沪定居、读书、成长。这情况跟中文系高我们一级的越剧《红楼梦》“林妹妹”饰演者王文娟弟弟很相似。
钱妙花与钱妙英姐妹俩,都是我国早期“绍兴女子文班”骨干演员。上世纪30年代,姐妹俩同为嵊县“四季春班”学员,是后来新越剧领军人物袁雪芬的同门师姐。1936年,钱妙花与袁雪芬合作灌制的《方玉娘哭塔》(高亭唱片公司出品),是我国历史上头一张女子越剧唱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钱妙花艺术生涯达到鼎盛的时期。她与上海越剧院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等一批越剧大家同台合作,名声显赫,家喻户晓。光她参演、拍摄在全国引起轰动的越剧影片,就有《追鱼》(1959,饰假包公)、《红楼梦》(1962,饰长府官)、《碧玉簪》(1963,饰太师李廷甫)等。
钱苗灿很为他大姐感到自豪。在路途,他对我说:“我大姐的名字,天天登上报纸,不信,我们就找张报纸看看。”当我俩步行路过六公园时,他带我找到公园报纸橱窗,里头贴着一份上海《新民晚报》,演出广告栏中刊有上海越剧院的演出广告,在五六位主演的名单中,果然有他大姐名字。我从小就有对戏曲艺术家无限崇拜的情愫,爱屋及乌,钱苗灿在我眼中形象顿时光辉了不少。
在逛街过后的一些日子里,我渐渐了解到钱苗灿的“怀才不遇”境况。
钱苗灿从小有音乐和文艺创作天赋。念中学时,他是学校乐队队长兼指挥。他的大姐夫是上海越剧院的乐师,钱苗灿常背着姐夫去摆弄乐器,通过自学,学会吹奏一口好笛子。吹奏演奏屡屡获奖,还经常在上海市电台演奏播出。他还会弹奏琵琶,来校带着乐器,空时就“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地操练起来,叫人见了惊羡不已。
钱苗灿会作曲。当时全国正提倡影剧民族化,电影《风暴》中金山饰演的施洋大律师,老甩着长衫袖口慷慨陈词,提着袍叉大步走路,像京剧《跑皇城》里老生徐策边唱边抖搂袍袖跑城一样。有“话剧皇帝”金山做表率,各地影剧纷纷仿效,舞台造型、表演、道白乃至伴奏等,都有意吸取戏曲元素。杭大中文系编演的话剧《卧薪尝胆》,像戏曲一样,用民乐伴奏。剧情处,乐队大声齐奏,慷慨激扬;剧情平稳时,乐曲低回委婉,如泣如诉。场上人物,出将入相,个个捋袍抖袖,踩着乐曲节奏走路。这些都是钱苗灿给谱的曲,并由他指挥乐队。
跟我大学、研究生两度同学,后来当了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周育德,也在钱苗灿的这支乐队里混。翘起脑瓜弹三弦,山东大汉个子高,戴副黑框眼镜,形象高大鲜明,只要往乐队堆里一瞅,一眼就能逮到他。周育德,弹三弦的杭州“老痛牙”(老同学),永远忘不掉!
钱苗灿还会创作相声,他给我出示过他出版的相声集子《辣椒》,使我吃惊不小。在当时,一个中学生,别说出书,谁要是在报刊上登篇“豆腐块”小文,也就名声远播了。
总而言之,钱苗灿吹拉弹奏编导,样样拿得起,是个很全面的“文艺青年”,他进杭大中文系,真是走错了山门、投错了胎。
开学几个月后的某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来学校礼堂做勤工俭学演出,有各种形式的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音乐会的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之莺”周小燕教授独唱,压轴由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教授独奏《十面埋伏》,都给了我极神妙的音乐享受。卫教授长发长到后脑勺,当他演奏到“大弦嘈嘈如急雨”时,浑身上下颤动,长发随之节拍、跳荡,跟音乐融为一体。我心里想,哦,音乐家发作起来会是这般模样,简直是神仙。
演奏家卫仲乐来时简直是神仙
卫仲乐(1909~1997)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演奏家,人称他为民族器乐“通才”,尤擅琵琶演奏,素有“琵琶大王”之誉。1928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落成典礼,盛况空前,年方19岁的卫仲乐,以一曲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令四座皆惊,名传上海滩,从此投身音乐专业事业,并长年领衔上海民乐乐坛。他演奏的《十面埋伏》,弦头烽火,指底风云,表现了历史上楚汉两军对垒的生动场面和作战过程,大气磅礴,撼人心魄。很幸运的是,他演奏本曲的录音现仍传世,现在就将它附在这文内,提供读者诸君共享。凭此你也可以想象一下我当年现场听他演奏此曲被它鼓荡起来的心潮涌动会是何等的程度——
这是我平生头一回听琵琶演奏家演奏,当然也是头一回听到如此“仙乐”一般神妙的《十面埋伏》。打此之后,我便产生对琵琶音乐特殊的喜爱,对《十面埋伏》特殊的关爱,对琵琶演奏者特殊的敬慕。
说起来真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缘:若干年后,我娶的妻子小时候居然是卫仲乐的入室女!当我与她初次邂逅,了解到她专攻的琴艺专业以及如何跟随卫教授学习琵琶的经历时,一种不需说明的理由使我俩很快拉近了距离。之后便是结婚、生女、相随相伴数十年,于是我也跟同这首《十面埋伏》乐曲相随相伴了数十年。
那天钱苗灿也去了音乐会,回来之后,独自坐在寝室床头,直着眼神发呆,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向他打听,原来他在音乐会上见到了跟他同在上海电台名族广播乐团,担任“次笛手”的同伴,现在已成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笛子专业学生。而曾是乐团“主笛手”的钱苗灿,由于大姐反对,失去了投考“上音”笛子专业的机会,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专业不久的这位同伴,笛艺大进,在音乐会上表演独奏,博得听众一阵热烈掌声。这对钱苗灿刺激很大,联想到自己错失平生机遇,“误入歧途”到“杭大”读中文,真有说不尽的失落和伤感。
不过,生性乐观、积极的钱苗灿,事情过后,很快恢复平静,依然谈笑风生。他成了学校和班级各类活动的活跃分子,文娱队伍中少不了的骨干。他担任校文工团戏曲队队长。他对戏曲的热爱,跟他对音乐一样痴迷,凡同戏曲有关的课余活动,都会积极参加。1958年下半年,由他牵头,拉我一道参加的“杭剧改革”活动,是我与他缔结的头一份“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