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麻为什么三次走红上海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峥嵘岁月,上海好戏连台。杭州越剧院的新编越剧《一缕麻》,今年3月以来,三进上海演出,共演九场,场场爆满,叫好又叫座,出戏又出人,为外地剧团来沪演出所罕见。 1915年,梅兰芳在北京首演京剧《一缕麻》,这是梅派当时少见的时装剧,该剧提高了梅兰芳的创新精神,成为“梅派”艺术形成的一个组成部分。1945年,一出新越剧《一缕麻》正在上演,上海明星大戏院中座满到溢,十成的座位卖出了十三成,不少观众坐在剧院走道的加座依旧看得津津有味;62年后,2007年3月24日,同一出戏,同样的火暴情景出现在上海逸夫舞台,整个剧场坐了个满满当当,开演前的门票就卖了1.4万元,热到以至于卖门票电脑出了故障。半年后, 《一缕麻》又两度来沪演出,同样取起了轰动效应。在场的一位美女观众很感慨地说,看这部越剧,让她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外婆去看《九斤姑娘》时的感觉,当时越剧呈现出来的浓浓乡土味道深深地吸引了年幼的她,只是在所有剧种都越来越时髦的如今,她好久没看过这样地道有嚼头的乡土越剧了。 为什么时隔60多年后,老戏新演,能如此受欢迎?我想,最要紧的是出新两字。近日,上海正在举办特奥运动会,《一缕麻》讲述一位“智障人士”的故事,虽是偶然巧合,但它注入了新观念,因而别开新生面。“你们笑我呆,你们笑我傻,我是美不说丑,黑不说白。”原作主题是反封建,结局是呆大死了,新娘幸存,她用戴孝的麻绳,现改为新郎染病死去,新娘在哭灵之后,唱完了“一缕麻”的大段唱腔后,呆大复生,并不再痴呆。老编剧给了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因为她完全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怎么好看怎么编,怎么好听怎么写。原本《一缕麻》是出悲剧,剧中那个非常有观众缘的“呆大”最后死了,让观众非常遗憾,而如今,编剧完全不顾原作,死活把这位可爱的男主角写活了,可把在场的观众乐坏了。在场看戏的周宝奎很开心地说:“我一直想着呆大会活,今天他果然活了。”这个百老汇式喜剧的结局,更符合今天关怀智障人士的时代精神,更体现只要将真情付出,就会有美好回报的道德观念。一出悲喜剧,行当整齐,布景、灯光都有新意。让观众从头笑到底,它比原作的悲剧更为动人。 演员的表演和唱腔也在保持原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它既有保持了《洞房》一折的部分唱词,又有许多新的唱段。越味浓郁,小生徐铭那句“新娘子真好看,比我妈妈更好看”唱,赢得满堂采声,连越剧名家范瑞娟也说唱得“比我好”。梅花奖得主谢群英的唱,融袁派和金派于一体,也有许多出新之处。戏要迷人,才有戏迷。《一缕麻》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此外,这出戏大作机制上采取了杭州越剧院、上海天蟾京剧中心和演员徐铭三方投资的做法,剧团、演出商、演员在一条船上,共同承担风险,一起共享成果。这也是改革越剧管理体制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值得上海戏曲界研究。 来源:东方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