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娱乐的戏曲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昨晚的逸夫舞台煞是热闹,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推出的一台反串折子戏吸引了众多越剧迷,不仅上座率颇高,而且让越剧迷们一改以流派划分观众席的“惯例”,全场观众一起大笑,一起鼓掌叫好,场面火爆。 细究起来,也许并不是因为这些青年演员的表演特别出色,而是因为这样一场好看好玩的反串有意无意地让戏曲演出回归了它本来的娱乐属性。 这些年戏曲新作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想给观众一点“启迪”,却唯独忘了绝大部分普通观众走进剧场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上课”。比如京剧观众去看《霸王别姬》往往是冲着那几段唱腔、那一段舞剑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去的,恐怕很少有观众看这出戏是为了探究虞姬的自我牺牲或霸王的“人性弱点”。当然也不是没有观众关注新戏是不是“深刻”之类的问题,只不过关心这些问题的大抵是一些特殊的观众,比如评委、专家等等。 笔者也不是一定反对新创作的戏往“深刻”里排,只要依然有好听的唱腔、高明的技巧、精湛的表演等观众喜爱的东西,戏的背后你爱藏多少“深刻”、放多少“道理”都可以,观众、专家自可以各取所需。只可惜,现在的很多新戏只有“深刻”和“哲理”,却偏偏不能提供观众所需要的“娱乐元素”,这样的新作被观众疏远也就很正常了。其实只要看看名角儿加经典名剧往往成为戏曲演出市场的“常胜将军”,而一些“深刻”的新戏在一片叫好声中却多年也收不回成本,就可以大概知道观众喜欢什么了。(青锋)

(摘自 《新民晚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