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芳华越剧团倾情献上的“2011金秋戏曲群英汇—王君安《盘妻索妻》”于11月19日在苏州科文中心如期上演。演出获得成功,演出开始前,更是一票难求,盛况空前。透过演出过程中以及演出前、演出后的戏迷签名见面会等一系列的台前幕后故事,将整个活动掀起了一个小。而透过诸多越剧迷、君迷(王君安戏迷的昵称)疯狂的追捧,也不得不让我这个对越剧艺术还不甚很懂,但也越发难于割舍的初级戏迷有一丝感动。
演出结束后,在王君安的百度贴吧,君迷们有的分享心得,谈感受;有的及时上传现场照片;有的甚至晒上自己这几天的行程;有的则给“白马” (王君安的昵称)提上中肯的建议;更有的则心疼“白马”,嘘寒问暖;围绕着爱越剧、爱“白马”而展开热烈的讨论,同时微博、博客等等也成为了戏迷朋友们的倾诉的和展示的舞台。天南地北的戏迷们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分享观感,畅谈越剧的今与昔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里分享两个戏迷朋友在王君安百度贴吧的精彩内容:个人深受感动。
网友慕君安:“可能很多观众认为演员演出结束谢幕是很正常的,也可能有很多经常去看现场的同学对这样的谢幕已经习以为常。因为我第一次去现场,昨天看到演员对着观众鞠躬谢幕突然眼睛发酸,尤其是后来只有君安一个人在那儿鞠躬,我的眼泪都要忍不住留下来了,演员是要感谢观众的捧场,可观众也应该感谢演员的付出呀。对于忘词,我个人一点都不觉得遗憾,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插曲,才会觉得真实,才会觉得去现场值得,要不然,在我心中一直都觉得君安是高高在上的,感觉离她好远好远。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我喜欢偶尔也会犯错的君安。君迷们轻拍。在网上看到的君安,虽然身体很瘦弱,可总觉得脸上还是有点肉的,现实的君安却比网上看到的瘦好多,脸也很小,很单薄。难怪很多见过她的君迷们一直在说心疼她,真是这样的,她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见了忍不住要心疼的主儿。。”
网友Yhd0591:“宇宙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同事物不能完全相同,同一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也不会始终同一。就如天空,不断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可以感受欣赏不同的天空变化的景象,如果天空没有变化,始终如一,我们不能想象那枯燥单调的景象会是多么令人不可承受。
对于美好的事物也是相通的道理。我们尽可以从中欣赏无限美好的光彩,包括不同光线下的效果。”
但是,有的人却不很明白欣赏的价值,欣赏不是苛求,欣赏是发现和享受,尤其是要获得最独特的美感,获得以前不曾有过的新的美。它在新的变化中出现,可能是显露在暗淡的光色中,谁能捕捉到,那才是眼力,水平,修养。
回到戏剧演出,每次演出只是复制,那太没有意思了。如果每次演出都是新的生活和生命在新的时空的新的展示,那才好看。我们不要要求演员必须象上一次或以前演出的任何一次,而是应该期望这次应该有新的变化,是剧中人物和情节发展自然的合于情理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猜想,剧中的那个人,也会偶然遇到新的情况,感冒了,在此情节出现前走路不小心,跌了一次,或者被小人烦恼了,当他进入这个情节时就表现出他人不能猜想的痕迹,有与他以前有所不同的精神和体貌,却还是他本人,他说话做事还是他,只是有新的趣味。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的实际要求艺术,而不要把艺术当作静物对待,用静物的标准衡量。
时代不同了,据说当年太先生的演出,每场都有新意,唱做都有新的表现,让观众惊喜。
我们要象对待朋友和亲人一样对待喜欢的人罢,不能要求他每时每刻如泥塑木雕般,只要他是鲜活的,生动的,焕发生气的,美好的,我们就充分欣赏他,不要因为某一点的不足影响对整体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那样,不但损害了美好的事物和人,更损害了自己的心情及其后的有关发展。
对很多君迷君亲的表现我就是很欣赏的,很感动的。他们真诚宽厚包容豁达,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修养都有很高层次,我相信,不光是欣赏君安演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他们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格,都会得到独特的快乐与幸福及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使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与美好的事物和人相伴,与快乐与幸福相伴,一定会使生命价值不断提升。
以前,现在,以后,我都真诚祝福君迷君亲,其实我更感受到你们的美好品格,获得教益。所以还要真诚地表示感谢!”
小时候,我由父母带着看过很多场戏,具体的剧种,其实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晰了,只隐约记得应该属于这么几个剧种的范畴吧,采茶戏(江西地方戏的一种)、黄梅戏(这个大家较熟悉,安徽的)、越剧。但对于戏中人物的穿衣打扮(扮相)却是深深吸引了我,这也许是我对戏曲有一种热爱的最初始的原因吧。后来,随着慢慢长大,了解到的戏曲知识也越来越多,尽管很少直接走进剧院,但对于戏曲的那份热爱只增不减。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工作生活在苏州,耳濡目染吴越侬语,与这种语言的广泛接触更使得自己对于昆曲、越剧等越发迷恋。而苏州离浙江、上海如此之近,就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直接走进剧场近距离地感受越剧的魅力成为了可能。几次看戏下来,这种情愫越发难于收拾。除了现场听,回家还要继续网络上搜相关的视频看。家人都笑言:我老了!
大家都说喜欢戏曲的观众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也许就是现在,这种比例依然没有改变,但透过这次王君安在苏州的演出,让我看到了,戏迷群体中的另外一部分力量,那就是年轻人的加入。19号的演出结束之后,在大剧院门口散场中见到很多的年轻人,后来签名的时候,也是年轻人很多,这与以往我在剧院看到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我想这应该跟“明星效应”有关,同时,更主要的,这里有很大的一个“君迷”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正是来源于互联网。像我等这样因从小接触到戏曲而喜欢上戏曲的朋友,在以前可能是主体,但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可能改变这一比例。而这,也正是改变越剧艺术青黄不接,推动越剧继续繁荣发展的决定因素。
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天南地北的戏迷们,可以及时获知各地的演出安排,及时分享演出的信息;另外,通过互联网,大家还可以共同讨论,就自己关心的人和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像百度贴吧这种形式更是拉近了艺术家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让戏迷们成为了一家人,大家彼此关注、关怀、关爱,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空间。共同促进越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包括越剧艺术在内的戏曲,受众窄有其自身艺术形式的局限性,但推广和营销手段落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家应该知道,中国民族众多,地域甚广,语言和文化各地均有很大的不同,而戏曲这种诞生于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较难让人熟识。戏曲家和戏曲工作者往往容易脱离观众(我指与观众的互动太少)这越发造成了与观众之间的这种距离感。
电影、电视之所以发展如此讯速这其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让电影、电视不再神秘,更生活化,更走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横店影视城开放普通游客当群众演员,让普通百姓可以自己演出,另外,拍摄花絮、明星炒作、影迷见面会等等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频频与观众亮相,让电影、电视还未上映前就已经吊足的观众的胃口。
因此,戏曲要发展,有很多其实应该向电影和电视去借鉴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要去觉得电视是“俗的”,而戏曲是“高雅的”。只要有观众,那就是人民需要的。同时,好好研究和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我敢断言:只要运用得好,互联网将是推动包括越剧在内的戏曲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也只有互联网能够让我们提前感受到越剧艺术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