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班里的稀缺男生立志成为“赵志刚” 人物:陈吉来 性别:男 年龄:14岁
在越剧班里,陈吉来是两个“硕果仅存”的男生之一。头一眼看到小吉来,那张精致的小脸就能立刻让你把他与越剧联系起来,尽管刚进越剧班,但是陈吉来举手投足之间已经有了浓浓的戏味。原来从3岁开始,陈吉来就接触越剧,学校的舞台、小区的广场都曾有过他表演的足迹。
“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躺在外婆的床上,跟着她一边看电视,一边哼越剧。”陈吉来从小是外婆带大的,外婆是个十足的戏迷,电视里的戏曲节目她从不落下。有趣的是,小吉来不像其他的孩子会吵着要转台看动画片,外婆看戏曲,他照样也看得津津有味。时间一长,陈吉来就不自觉地跟着电视唱了起来。
“可能我比较有越剧的天分,我一开口唱,大人们都说我学得像。”到5岁时,陈吉来已经可以完整地唱完一段《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到后来,不用外婆提醒,他就早早地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戏曲节目的开始。电视里唱一句,陈吉来也跟着哼一句,看得多了,各个派别、各种唱腔,他都能唱上几句。
“《九斤姑娘》、《十八相送》是我最喜欢的两出剧目,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完整地把它们唱下来。”陈吉来颇有些得意地说道。依靠着这两个拿手剧目,陈吉来在小学时就成了小有名气的“越剧明星”,学校里有什么文艺演出,总少不了他的越剧节目。这也渐渐地坚定了他立志成为越剧演员的决心。“我长大就想去唱越剧,要成为像赵志刚那样受欢迎的越剧演员。”尽管只有14岁,但是陈吉来话语之间已经透出一股老成。
看到儿子对越剧的痴迷,父母也十分支持。当他们得知外事学校越剧班正要招收学员的时候,二话没说就给儿子报了名。三轮考试下来,陈吉来几乎没遇到任何阻力地进入了越剧班。
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不同,陈吉来家住市区,经济条件也不差。小学里的其他同学都进入了初中,唯独他一人来到了越剧班。这也意味着今后可能要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对此,陈吉来说他一点也不感觉遗憾,只要自己今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越剧演员,走一条和其他孩子不同的道路也是值得的。
尽管陈吉来有一点越剧功底,可是一上课,他才发现专业和业余完全是两回事。“刚开始上课,老师就让我们压腿,我是男孩子,骨头比较硬,踢腿只能踢到90度。老师只能使劲帮我压腿。”因为这样,每天压腿的早课,陈吉来是班里叫疼叫得最响的一个。“不过我知道这还只是基本功,以后练其他还要更苦。但我不害怕。”凭借着这份信念,陈吉来咬牙坚持了下来。一个月时间不到,他已经能像班里的女同学一样,踢腿踢到180度。
另外,还有一个让陈吉来比较担心的问题,就是男孩子到他这个年纪就要进入变声期了。他现在的嗓音比较纤细,很适合越剧的唱腔。可一旦过了变声期后,嗓音变成什么样就不知道了。“我请教了很多老师,他们告诉我,变声期时只要少说话,多喝水,嗓音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现在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要趁还没变声,尽量多学一些念白、唱腔,这样在变声期就能多练一些身段,少说一些话了。”
进了越剧班,才发现越剧的独特魅力 人物:陈欣 性别:女 年龄:16岁
在越剧班里,陈欣应该算是一位大姐姐。和其他同学小学毕业就进越剧班不同。陈欣已经在奉化读了一年初中,到越剧班来学越剧,她是实实在在“留了一级”。
说起自己的经历,陈欣略微有些不好意思,之前小学毕业后,她进入了奉化锦屏中学。锦屏中学在当地是一所不错的中学,进重点高中的几率很大。可是,和很多女生一样,陈欣的数学成绩并不十分理想。一年读下来,陈欣对数学越来越没有信心,父母为此也着急起来。这时,越剧班的老师到奉化去挑苗子,陈欣的父母无意中知道了这一消息。
“我爸爸妈妈都是铁杆票友,十分喜欢越剧。他们知道越剧班招生后,就和我商量,想让我转学来读越剧。”陈欣说。尽管以前陈欣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但她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报了名。
进入越剧班之后,陈欣逐渐发现了越剧独特的魅力。老师们的唱念,与陈欣以前在电视里听到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效果。还有精致的戏服和妆容,当越剧真实而又近距离地呈现在面前时,改变了陈欣以往对越剧的看法。“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带我们看了一场宁波越剧团的演出,那舞台效果,那唱腔和身段,真的太美了。”从那次之后,陈欣打从心底喜欢上了越剧,原先让她叫苦连连的压腿、下腰等练功,她再也没说过一个“苦”字。
陈欣的骨骼比一般女生要宽大一些,因此在越剧班一帮娇小的女孩子当中,显得有些“魁梧”。对此,陈欣说越剧里有“小生”、“花旦”、“老生”、“老旦”等各类角色,当初老师挑中她的时候,也是有意地想让她去唱“老生”。
“女孩子总归有些爱美,肯定是喜欢唱花旦的多一些。当初听老师这么讲,我也有些失落。我比较喜欢唱‘小生’,特别是演贾宝玉,感觉很潇洒,英姿飒爽。”个性之中颇有些男孩子气的陈欣坦言对演“老生”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不过她说会尽量努力,因为在“老生”之中,也有不少唱得好的名角。
一个多月的学习,陈欣觉得收获挺大,不仅让她重新认识了越剧,也让她体会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苦与累。不过,和以前读初中时所承受的“精神之苦”相比,陈欣笑嘻嘻地说自己更愿意吃现在身体上的苦。“在这里,同学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学好越剧,以后当一名专业的越剧演员。我现在也有了人生的目标,就是像老师们那样,学好越剧,今后不仅要唱给爸爸妈妈听,还要唱给更多的戏迷听。”
越剧班老师:培养的不只是会唱戏的学生
迄今为止,越剧班已经招了五届学生。这个专业的老师吴明娟第二届时就开始负责招生,“这些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吴明娟原是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上世纪80年代就进了小百花越剧团。那个时候,越剧《红楼梦》刚风靡全国,女孩子们想学越剧,和男孩子看了《少林寺》后要去学功夫一样疯狂。“当时‘小百花’招演员,1000多人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录取了几十名,真的是百里挑一。”
“后来报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吴明娟说:“越剧班第二届招生的时候,报名的人不到一百。招第三第四届的时候,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反过来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了。”当时去招生,吴明娟她们经常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一开始被挑中的学生兴奋不已,可是回了趟家,就没声响了。“都是家长不同意,他们更希望孩子考大学,而不是吃越剧这碗饭。”
吴明娟告诉记者,其实在民间,越剧的“星星之火”一直未曾熄灭,这几年更是呈现出越来越旺的趋势。“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学越剧,甚至请专业老师教孩子基本功,但这些仅限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真让孩子走越剧这条路,家长们又有顾虑了。”
事实上,在招这届学生之前,越剧班已经停招了3年。宁波外事学校文艺校区的副校长龙云说,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越剧的生源呈现萎缩的状态,而南方地区的越剧团又都处于一种饱和状态。”
但这次招生,似乎一改以往“一蹶不振”的局面,光报名人数,就已经超过了200人。龙云认为,这届越剧班有两个优势:除了学费全免,而且毕业后可择优进入宁波艺术剧院工作。“这些年,越剧生源地主要在农村,考生家庭经济条件成为影响生源的主要原因。”由于从事越剧表演比较艰辛和清苦,家境富裕的孩子不愿进戏班,学戏的孩子多为农家子弟,而这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差。“免学费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已经跟艺术剧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这届学生中有50%毕业后将进入艺术剧院”。据了解,现在宁波越剧团的演员普遍年龄偏大,面临断层窘境。而这批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学校也对这届学生寄予了厚望,并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除了增加文化课的比重,在校期间,每个学生将被要求学习琴、书、画、舞。“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些只会唱戏的学生,而是一批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学生。”龙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