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后,演员与观众来了张大合照。
演出吸引了数十名观众。
演出四十多分钟,化妆需花三个小时。深圳草根越剧社坚持每月一场公益演出你要不要来?上周六,《红楼梦》、《梁祝》、《王老虎抢亲》等名段在罗湖文化公园轮番上演,观众几十。出演这一场越剧专场的,不是什么“大家”、“名家”,也不是什么专职演员,而是一群在深圳玩越剧的普通人。他们北有大连人、南有香港人,老有六十多、小有九零后,他们甚至不知道彼此的真姓名,只以网名相称,他们的共同身份是越剧迷兼业余越剧演员。每个月他们都会在罗湖文化公园搞一场演出,戏迷不但可以去听戏,更可以加入他们,条件只有一个爱越剧。文/图记者仇日红三个小时化妆40分钟演出演出因故从周日临时变到了周六,“闲庭”下午五点多从东莞倒了三趟车来到了罗湖文化公园。今年23岁的他在东莞一家公司做模具设计,每个月只出席一次“深圳越剧社”的活动。他是剧社除琴师汪伯外唯一一名男成员,跟绝大多数越剧社团一样,“深圳越剧社”的演员清一色都是女性,“闲庭”是演出的主持。晚上7点他赶到化妆间时,参加当天演出的六名演员早就化妆完毕了。节目单上排了五个曲目,《王老虎抢亲》、《红楼梦》、《梁祝》、《玉堂春》和《双鱼禅》,每个五到十分钟不等,总计演出时间大约只有四十多分钟。而演员的化妆从下午三点多就开始,足足化了三个多小时。这些演员的妆容和服装,在一个越剧外行看来,跟正宗的剧团没什么差别,但据说除了耳麦和化妆品是用集资的会费买的之外,那些红红绿绿的服装头饰都是个人自己买的。七点十五分,台下二十多张塑胶椅坐满了人,既有白发的老人,也有结实的中年人,也有满地跑的小孩,有的更专门从外地来听这场演出。一位姓庄的女士,老家在浙江杭州,在香港定居十多年,听人说当天罗湖有演出,专程从香港赶过来。她说自己从小就爱听越剧,尤其是爱听徐派,小时候越剧还唱得挺好。在台下听完整场演出后,她会跟越剧社负责人留电话,加入越剧社。七点三十分,“闲庭”手持话筒,走到舞台中央,宣布演出开始。来自的“发烧友”从今年五月起,“深圳越剧社”每个月都会在罗湖文化公园搞一场演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八五后,经常参加演出的有三十多人。1988年出生的“小龙”人称“龙公子”,擅演小生,在当晚演出的五个段子里参演了两个,一是演男扮女装的周文宾,一是演跟苏三情投意合的王金龙。而“小龙”跟越剧真正结缘才三年,她告诉记者,三年前,她无意中看到央视戏曲频道演越剧名段《梁祝》,当时一下子就被其婉约柔美的唱腔吸引住了,“就像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吧。”那之后,她在网上搜罗了很多关于越剧的唱段和资料,对越剧的喜爱与日俱增,也在网上结识了一些越剧迷。他们一有空就一起聊流派,聊明星,聚集的越剧迷越来越多,他们就建立了一个QQ群。这样聊着聊着还是觉得不过瘾,去年五月,他们自发成立了“深圳越剧社”,更常常一起到江浙闽等越剧发达地区赶场,哪怕是夏天顶着酷暑,冬天冒着大雪。一起听到一起演今年5月28日是“深圳越剧社”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在社里两位行家小梅姐和贺老师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手势一个走步的指导下,30多名越剧迷决定“初试啼声”。这两位行家,前者是有近20年经验的戏曲演员,后者曾在武汉越剧团做过领导,加上发烧友们的勤学苦练,一场准专业的演出排成了。从此,排戏、演出成了“深圳越剧社”的规定项目,他们联系了福田文化中心和罗湖文化公园,每个月有三个周日的下午,在福田区文化中心石厦南分馆排戏,一个周日在罗湖文化公园搞公益演出。演员在舞台上手要划,脚得走,还不能耽误唱戏。对越剧社不少成员来说,手势走步都不难,难的是越剧的咬字发音,对此,来自香港的“酸酸”和来自湖南的“小龙”都深有感触。面孔【我们是“深圳越剧社”的一员】指导老师:小梅姐浙江诸暨人,47岁,在深圳开琴行。从小喜欢越剧,过年村里来了越剧班,她会听到半夜12点跟剧团一起解散,不管天多冷。16岁时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考取临海越剧团,3年后进入台州乱弹剧团。30岁,小梅姐下海来到深圳。小梅姐说,她加入越剧社就是图开心,希望喜欢越剧的戏迷都可以来加入剧社。香港越剧迷:酸酸本名侯颖圣,三十多岁,福建人,常年在香港某建筑公司工作。2009年偶然看到央视戏曲频道播放越剧尹派小生王君安唱的《盘妻索妻》,被其“干净、清脆,如高山泉水,说白了就是天籁之音”的嗓音吸引成为“君迷”,常到宁波、温州、福州等地赶场送花、合影、追星。对酸酸来说,越剧最大的魅力就是帮助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尽管唱戏对她来说不是易事,发音念白更是难关,但至今她仍记得第一次上台时害怕得发抖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