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一个具有众多流派的剧种,公认的就有十三派。在这些流派中,范傅、徐王、戚毕是公认的黄金搭档。这除了艺术家私人关系的默契之外,似乎也有着某种艺术上、美学上的必然。 一出戏,须得生旦净丑搭配,而越剧,尤其看重生旦。所以,找一个搭得来的舞台伴侣,就显得尤为要紧。尹派虽有大气场,但是搭档的旦角弱了些,有些戏就成了半截子。如果旦也是一流名角,那戏的含金量就更高了。在这方面,三大黄金搭档是有力的明证。 每个流派,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戚派,尽管戚雅仙本人是一个很开朗很能干的人,但她在舞台上,却非常节制,走的是正旦路线。这种情况,褒义说是含蓄,贬义说是沉闷。正好与她搭档的毕春芳,是个很有喜感的艺术家。她在台上,如“小开”,会耍噱头。这样,就弥补了戚派的“缺陷”。而反过来,毕派也需要戚派来压台,否则,不免会有浮滑之感。所以,好的搭档,相得益彰,“中和”各自的局限,使舞台光彩四射。 如果说,戚毕是庄谐互补的话,那么,范傅是利钝对比。范瑞娟的嗓音宽厚深沉,很有男子气概。如果换一个音色不亮的旦角,那就会失色不少。好在,与之搭档的傅全香是个花腔女高音,她的音色锋利有力,正好打破了范派的“滞钝”(非贬义)。两人在发音上也大有不同,范是横向的,腔打得很开,以形成宽广的共鸣区;而傅呢,却是纵向的,真假嗓结合,鸢飞戾天,扶摇直上。这样,纵横结合,利钝交替,听着才不累。比如范傅唱《雀盟》一折,就显得特别契合,丝丝入扣。范深沉的音色更彰显焦仲卿的老实真诚;而傅的峭拔,则有力地表现出刘兰芝的委屈和不得不的反抗。在女子越剧中,音色对比非常重要;否则,都是雌声,还谈什么生旦。 所以,我有时想,如果让徐玉兰跟傅全香搭档,不知效果会怎样。她们搭过一出《浮生六记》,现仅存一折,是后期补拍的。如果是在黄金期,音都那么高,不知听众的耳朵是否受得了。后来她们的搭过新戏,但我不喜欢。也因为此,对徐派来说,王派的温柔就显得极为可贵了。徐派高亢潇洒,王派婉约可人,这样的一生一旦,无论是从音色,还是角色,都是惹人喜爱的。徐王在美学上最富于大众情人的气质,她们的“爱情”, 具有童话般的潜质,最撩动人心。所以,徐王的名剧常演不衰。相对,范傅比较凄苦,更惨更烈。这里不存在高下之分,只是美学上的分野。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多半由艺术家的气质决定。比如演老实人,范有天然的优势,徐再怎么用力,我也会觉得是“披着羊皮的狼”。 这几组黄金搭档,之所以长期“拍拖”,不是没有理由的。戚毕就公开宣称,戚不离毕,毕不离戚。她们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艺术共同体。如此,后来者在新戏流派的设置上,大概也不能漠视这种美学上的规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