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戏曲频道前段时间播出的连续剧《梁祝》,唱的是地道的越剧曲调,道白却是带点浙江口音的普通话,听着觉得生分和别扭。笔者以为不可。 地方戏的特色不只是体现在曲调上,道白的地方性也是戏种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戏离不开方言,如果越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川剧、高甲戏等等地方戏的道白都用普通话,就成了话剧加戏曲之“混纺”,远离了戏曲的本来属性。试想,《刘海砍樵》里如果没有了那句湖南方言的“刘大哥”,黄梅戏里没有了七仙女的那句“啊,董郎”,《红楼梦》里没有了越剧味的“林妹妹,我来迟了”,那还是各自的本帮戏吗?道白讲普通话,唱腔哼地方味,怎能和谐?没有了本土的乡音,哪有本帮戏的味道? 将普通话强加于地方戏的道白是对推广普通话的曲解,艺术的内在规律必须遵循,方言的优美多味造就了我们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戏曲中方言淡出,采用普通话道白,笔者认为不是戏曲应有的改革方向。没有各地的风味小吃,还有什么中华饮食文化?苏州评弹好听,很大程度上就好听在地道的苏州方言,要是评弹也改普通话,岂不成了北方评话评书了? 总之,采用普通话道白的戏曲,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戏,只保留唱腔的地方调,是不可取的“剥离”。地方戏的方言道白,不是落后文化的组成,而是文艺表演中的特性,要是改成千戏一腔的道白才是戏曲艺术的萎缩和。诚然,道白可以也应该在戏曲化、地方化的前提下,向大众化、普及化演进,对一些土得掉渣的方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力求本埠与外地观众皆宜,超脱点地区化、乡土化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要是没有了地方道白的“精气神”,就难有观众认同的亲和力,也就难有地方戏的生命力。 (范成达) (摘自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