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里,“京朝”文化与“海派”文化总是相互竞争,却又相互影响。然而这些年,两种文化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像发源浙江,久居上海的越剧,如今在北京也生根发芽,有了群众基础,甚至有了业余越剧团队;而京剧在上海,谭余梅尚程荀代表的“京朝派”也呈现火爆。
提起上海的越剧,最为知名的莫过于《红楼梦》,今年正值该戏诞生60年。上海越剧院的新版《红楼梦》将在北京上演,以新“京味儿”的视角重看这部《红楼梦》,味道会有什么不一样?
而“梅尚程荀”四大旦角流派同根京朝,却又各呈特点,可是在上海,梅派青衣史依弘将上演四大流派的四出代表作,融四大流派于一身。“京朝”文化又以“海派”文化的特点重新呈现。
这一南一北的两台大戏正体现了新时代下,戏曲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也给戏曲人和戏曲爱好者一个思考:传统到底应该怎样传承,又该怎样传播。
为此,由北京青年报主办的,2017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将举办“京沪戏曲文化交流”专题活动。在北京,上海越剧院的梁弘钧院长将为北京越剧爱好者讲述越剧《红楼梦》的历史和传承的故事;在上海,著名青衣演员史依弘将向戏迷解读“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并为“北京大运河票房”票友们演唱的唱段进行现场点评。
《红楼梦》中沪上客 紫禁城外春满枝
越剧《红楼梦》是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徐天红、周宝奎、孟莉英、曹银娣等越剧表演艺术家与徐进、吴琛、钟泯、顾振遐、高鸣、苏石风、陈利华等当年“上越”最优秀的编导音美人员共同创作演出的经典名剧,是上海越剧“四大经典”之一,更是越剧的代表作品。自1958年2月18日上海共舞台首演至今,恰整整一个甲子。一个甲子,越剧《红楼梦》传唱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造就了一段传奇而辉煌的历史。
为纪念《红楼梦》首演60周年,上海越剧院于2018年2月18日上海大剧院“殿堂版”《红楼梦》的演出,开启了“甲子辉煌”的全国巡演,并将于2018年4月14日到17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四场,以扎扎实实的演出、兢兢业业的态度缅怀宗师,传承经典。
1959年《红楼梦》首次亮相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演出,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观看演出并在中南海接见了徐玉兰、王文娟等主演及主创。而如今,在北京,无论社区还是高校,都有越剧的票房,众多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吟唱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为了让更多的戏迷了解越剧《红楼梦》的前世今生和幕后故事,了解越剧在北京的传播过程,我们将请上海越剧院的梁鸿钧院长讲解越剧《红楼梦》,同时此次进京演出的青年演员还将在现场为观众演唱三个片段。
京城知名的民间业余越剧团队北京小百花越剧团也将带来“尹(桂芳派)袁(雪芬派)版‘读西厢’”。
时间:4月15日(本周日)上午10点30分到12点
地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
地址:朝阳区通惠河北路21号
公交出行方式:大望路地铁站B口出,向南步行300米至光辉桥,中心位于光辉桥东南角200米处。
报名方式:请您扫描二维码,关注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公号“文化客”,并在后台留言姓名和手机。我们保证您的隐私不会外泄。
谈艺说戏·梅尚程荀 对话史依弘
“史老师要唱梅尚程荀四个流派?”在通州大运河票房,一位票友大姐有点不信自己的耳朵,“我听过她唱的《锁麟囊》,特别喜欢,但没想到这次她更大胆了。”
4月10日,通州梨园文化中心里,“大运河京剧研习社”的大叔大婶们忙着给自己的演出录视频,因为这次他们有一个新的“任务”,将平常演唱的视频拿到上海放给史依弘老师看,请她给做做点评。这也是北京青年报社“谈艺说戏”和上海大剧院合作推出的“谈艺说戏·梅尚程荀·对话史依弘”活动的一个互动环节。
“虽然我们去不了上海,但也得让史老师看看我们的精气神。”一位票友大姐说。
而远在上海,上海大剧院和史依弘都在为这个活动和五一期间的“‘梅尚程荀’史依弘专场演出”忙碌着。
这次演出的四出流派代表作中,《苏三起解》原是梅派大青衣的本工戏,而史依弘学戏时就以武旦、刀马旦开蒙,二十多年前以《昭君出塞》等剧目入选首届“中国京剧之星”,两出梅、尚的戏自然驾轻就熟。除此之外的两派剧目,尽管有人出谋划策安排已经演过的《锁麟囊》、《拾玉镯》,史依弘却“固执”地挑选了从未学过的《春闺梦》与《金玉奴》。
史依弘认为学习更多优秀传统剧目有益于增加自身艺术修为,所谓的名气、身份从来就不是从艺的绊脚石,她说:“上海京剧院李玉茹、童芷苓等前辈老师们都是身宗多个流派的艺术大师,她们是我致敬与学习的楷模,我学流派不是做一场模仿秀,而是希望能够消化吸收别人的长处,最终为我所用,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
而在本周末举办的“对话史依弘”的活动里,史依弘不仅和现场观众分享她对四大流派的理解,点评北京票友的演唱,还会更深入地讲述京剧从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以及京朝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相互竞争且又相互融合的过程。(记者 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