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戏曲明星包装不到位把脉 12月上海越剧院将在逸夫舞台为剧院的一批青年演员推出5台大戏,但到目前为止出票率仅二至三成。而不久前上海京剧院为一批青年演员推出的专场虽然因为有热心人士“团购”了相当数量的戏票,但真正剧场的“零售”情况也不乐观。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坦言,现在上海各戏曲院团青年演员担纲的演出,剧场的“自然票房”都在四成以内。上海各院团近年来在培养青年演员上下了颇多功夫,但却难以出现有票房号召力的青年戏曲明星。问题何在?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力气。但在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戏曲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边缘艺术”,观众数量的锐减和严重老龄化,使得年轻戏曲明星的成长环境明显比他们的前辈要艰难得多。而戏曲观众“特有”的门户之见、流派之争使得这有限的观众群再次被分流。院团一再希望观众能以包容、整体的态度来看青年演员的戏,不要计较流派。不仅“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戏曲院团对于大规模包装青年演员也力不从心,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表示,现在他们所做的努力仅仅是为了生存,或为了生存得好一点,如果要像娱乐圈那样砸重金去包装明星,他们根本没有这笔经费。事实上,现在戏曲院团的一些中年明星演员想要演个戏往往还得自己想法子去拉赞助,想要剧团花费大量资金来包装年轻的戏曲明星显然不太现实。 不懂包装坐失良机 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在说到戏曲圈青年演员的包装问题时无奈地归纳为“抓不准时机,使不对劲”。28日上海京剧院的余派青年女老生王珮瑜在天蟾京昆文化讲坛开讲,“卖点”就是王珮瑜曾在电影《梅兰芳》中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可惜电影《梅兰芳》是去年的热门影片,如果去年电影拍摄乃至上映阶段为王珮瑜推出专场演出及一系列宣传活动倒确实可能会吸引一些戏迷之外的青年人的关注。但如今电影《梅兰芳》“黄花菜都凉了”,再拿这个作为宣传点显然慢了不止一拍。还比如,电视剧《红楼梦》选秀中黛玉组的冠军李旭丹退出剧组加盟上海越剧院本是媒体极为关注的一件事,但李旭丹加盟上海越剧院后却被“雪藏”,原因是李旭丹在专业上“还太稚嫩”,于是一个新闻热点硬生生地“冷却”了下来。 观念陈旧轻视观众 熟知戏曲圈状况的电视制作人张佩利说到包装青年戏曲演员问题时,则感叹戏曲圈的一些观念过于老化。她告诉记者,李旭丹在今年的“越女争锋”比赛中成绩不俗,但有圈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有市场的演员不去包装,拼命包装没有市场的。”这是张佩利的一个感慨。而戏曲演出经纪人许先生认为,院团对人员管理重于明星包装,在推出年轻演员时考虑的非市场因素太多。 娱乐圈的偶像派明星的市场号召力往往还要大于实力派,不过戏曲圈不仅老一辈连年轻演员也不太认同偶像派。“越女争锋”金奖获得者王柔桑认为,戏曲圈不同于娱乐圈,演员的功力相当重要,偶像派不太可能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因为戏曲观众是一个固定的圈子,而追星的粉丝则必会来买票看戏。戏曲圈在努力争取年轻观众时,如何适应年轻人的“择星观”恐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放下身段研究市场 除了在包装青年演员的观念、技巧等方面还比较欠缺之外,院团及方方面面对培养年轻戏曲明星的重视程度恐怕也是一个问题。戏曲演出经纪人许先生告诉记者,今年的“越女争锋”决赛时,一些年轻选手差点没有经费去杭州参赛。而钱莉莉认为,部分演员对市场化的包装也缺乏热情,这同戏曲圈对演员的评判标准有关,“不是看你票房如何,而是看你得了什么奖。”钱莉莉表示,各类奖项的评委往往都是圈内的前辈,他们的眼光和现在市场并不吻合,而和年轻观众的眼光更是肯定大不相同。 虽然戏曲已日益边缘化,虽然青年戏曲演员的包装存在很多的困难,但在采访中记者不难感受到,这里面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而另外一个方面,戏曲圈也大可不必“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放下身段,认真研究市场的需求、研究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借鉴娱乐圈成熟的包装运营手段,而不是一味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戏曲本是一种来自草根的大众化艺术,而现在在“艺术”的名义下,已经离市场越来越远了。(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