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家乡人民沉痛悼念嵊州女儿袁雪芬

 

     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9年,在青浦农村演出。

1978年,在“越剧之家”作现场指导。

1999年,在第一届越剧节发展研讨会上。

2006年,在“百年越剧”华诞庆典上。

2011年2月19日下午2时,缠绵病榻多年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在沪病逝,享年89岁。

得悉袁雪芬逝世的消息,在嵊州的家乡父老纷纷对这位从嵊州走出去的越剧大师表示深切悼念。

“她的一生是越剧一生”

痛痛痛,惊闻袁雪芬去世的消息,家乡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越剧“活字典”丁一老人和袁雪芬交往颇深。1955年,丁一从部队转业后,先后任嵊县越剧团编导、越剧之家领导小组组长、越剧博物馆内部建设负责人等职。因为和越剧的关系,袁雪芬和丁一一度走得很近。

惊闻袁雪芬去世的消息,丁一老人很是悲痛。他的书房里还挂着一张早年他和袁雪芬等的合影,照片里他们都笑得非常灿烂。然而斯人长逝,只留下她在越剧册页里的一个又一个奔忙的身影。

“对袁雪芬来说,关心嵊州就是关心家乡,更是关心越剧。她的一生是越剧一生,是与越剧生死相许的一生。70多年来,她一直在操心越剧事业。”80多岁的丁一老人说着说着,就抑制不住心头的沉痛。他说,袁雪芬对当年的越剧之家(嵊州市越剧艺校的前身)和越剧博物馆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选址还是筹款,袁雪芬都不遗余力。

越剧梅花奖得主黄美菊说,在此我想祝袁老师一路走好,我想袁老师对越剧无怨无悔的付出,以及她的创新的精神,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她一直提倡创新发展,我想在这方面,应该继承她大胆创新的精神。

市越剧团青年演员裘巧芳是19日晚上从网上得知袁雪芬逝世的消息的。她说,得知袁雪芬老前辈去世的消息,心情特别沉痛。她说,自己虽然是陆派小生,但作为越剧的继承人,总有一个美好而单纯的愿望,希望她们长命百岁。

诗歌爱好者、越剧爱好者钱益飞说:此心只为越剧有,袁雪芬是当之无愧的越剧人,她是越剧界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我愿意用“越剧人”来称呼她。

戏迷沈菊凤说,袁老前辈有崇高的威望,大家对她有深厚的感情,这次得知她去世,心情真的是万分悲痛。

据悉,为了纪念袁雪芬,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越剧传承班的学员还将举行袁派艺术专场越剧悼念会,正式演出时间初步定在星期三进行,259名学员全员参与,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在袁雪芬的人生字典里,家乡的越剧事业是她常常翻阅的字条。无论在采访中还是镜头回放中,都可以听到和看到袁雪芬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市越剧团团长谢顺泉说,我们每次到上海去拜访她时,她第一句话就是问起我们的艺校和我们的越剧团,艺校的学生怎么样,越剧团的演职人员怎么样,非常非常关心我们家乡的越剧事业,家乡的情节特别浓。

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说,作为越剧博物馆的名誉馆长,袁雪芬老师始终关注着越博。建馆之初,缺少资金,袁老师发动上海越剧界的越剧演员义演,她自己则率先把早期的戏服、饰物、唱本及很多贵重的东西捐赠出来,还积极发动其他越剧界前辈捐赠。2010年越博建馆20周年,出版一本馆藏文物的画册,袁老师又欣然为画册作序。

市越剧艺校校长钱江南说,建越剧之家没有资金,袁雪芬发动上海及全国各地的越剧团义演捐款,现在艺校还保存着她们捐赠的一架钢琴;袁雪芬老师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后,经常把珍贵的越剧资料寄给艺校,并勉励艺校学生为越剧故乡争光。艺校学生去上海演出时,无论多忙,袁雪芬老师都会赶到现场指导和观看。

……

2006年3月,越剧迎来百年寿诞,已届耄耋之年的袁雪芬为此兴奋、喜悦,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庆典活动。3月26日,百年越剧嵊州“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开行仪式在越剧诞生地甘霖镇东王村举行,袁雪芬为“越剧大巴”授旗。

2010年,市越剧艺校开设传承人班,聘请“越剧十姐妹”和越剧各流派创始人为顾问。得知这一消息后,卧于病榻上的袁雪芬欣然提笔,寄语越剧传承人班在故乡开设,并和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王文娟、金采风、吕瑞英、毕春芳等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受聘为艺校艺术顾问……

为越剧革新贡献一生
——袁雪芬的艺术经历

1946年,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袁雪芬是地地道道的嵊州女儿,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1936年袁雪芬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同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1938年2月再次随科班来上海,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1943年11月袁雪芬在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她创造的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为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作为“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参与发起了越剧《山河恋》联合义演,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袁雪芬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0年初,她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并创造了新的“男调腔”;同年4月,参加上海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团长。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她任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她还在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

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袁雪芬任院长,在“”中受到。1978年底,她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1985年袁雪芬退居二线担任越剧院名誉院长。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

一心只为越剧
——袁雪芬的最后时光

●为生命画上的句号

袁雪芬曾许下心愿:我死了以后,我不要开追悼会,很快把我火化。我是从曹娥江来的,经过钱塘江再到黄浦江的,就把我的骨灰撒入黄浦江,流入大海,我是清清白白来,也是清清白白去……

袁雪芬的身体一直不好,年轻时便得过肺结核。当时,肺结核是绝症,袁雪芬却凭借着顽强的信念挺了过来。9年前,80岁高龄的她患上了骨髓瘤,这种病会分泌出坏蛋白并吸附在身体器官上。袁雪芬一直拒绝化疗,她担心那会一下子摧垮她的身体。点燃她生命热情的是一本关于越剧的巨著。

助理黄德君近年来一直陪伴在袁老身边。据其透露,从2009年12月至去年的3月和4月,老人经历了大大小小三次难关,每一次对她都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考验。每一次,她都挺了过来。但2月19日下午,袁老滞溜在89岁的年轮上。黄德君说,医生大概抢救了40分钟,打过强心针,但不见成效。“她走之前没有说话,走得很安宁,应该没有什么痛苦。”黄德君叹道:“袁老的心脏和肾脏都不行了,这一关是真的过不去了!”

●为越剧巨著呕心沥血

从11岁携手越剧开始,袁雪芬把自己的一生都许配给了越剧艺术。无论少年,青年,中年,抑或晚年。

晚年时,袁雪芬一直致力于由她和其他专家编撰的《越剧艺术论》。事实上,早在40年前,袁雪芬就想出版一本系统研究越剧艺术的书籍,但这项浩大工程直到1995年才正式启动。“为征集各方专家的意见,袁老到处跑,一家家上门。有一次,她亲自上门拜访余秋雨。余秋雨当时受宠若惊,直呼:“你这样级别的艺术家亲自登门,我是第一次碰见。”

这本越剧艺术理论专著耗时14年,书尚未出版,其中4名编委刘如曾、胡越、傅骏、苏石风已与世长辞。2009年,袁雪芬入院抢救时,此书编撰接近尾声。黄德君生怕她不能见到自己的呕心之作,就委托人赶印了一本样书送到老人面前。幸好,那次袁老化险为夷。黄德君表示,《越剧艺术论》的出版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情,也没有能像袁雪芬那样把整个人都扑进去,为的就是能让越剧艺术拥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