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海京剧院的《锁麟囊》和《唐琬》刚刚在上海大剧院和逸夫舞台同时上演,这两天北京京剧院的7台大戏又在逸夫舞台亮相,其中同样有一出《锁麟囊》,隐隐形成打擂之势。而一个月前,杭州越剧院和上海越剧院也在逸夫舞台“相遇”。根据各剧场已经排定的演出来看,这样的“相遇”和“打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还将继续,比如上海越剧院的明星版《孟丽君》与杭州越剧院的《红楼梦》下个月将同一天分别在逸夫舞台和上海大剧院亮相。在戏曲观众人数有限的现状下,这样的“打擂”是会分流观众、两败俱伤,还是会激励演员、相互促进呢?
申城打擂是传统
上海素有“戏曲大码头”之称,曾是戏曲名角云集之地,戏曲演员在演出市场上“打擂台”可以算得上一种传统。承办10月份杭越和上越在逸夫舞台演出的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许霈霖告诉记者,在越剧兴盛时期,上海每天都有将近10家戏院在演越剧,甚至是同样戏码,剧场之间相距还不足500米。而正是这种“打擂”,繁荣了越剧剧种。京剧也同样如此,当时每天在上海各大剧场同时亮相的京剧名角不在少数,梅兰芳和程砚秋、言慧珠和童芷苓等都在上海打过“擂台”。
竞争双赢促繁荣
由于如今戏曲演出不多,使得出现“打擂”现象的几率大大减少。而另一方面,院团之间有意避让,以免两败俱伤也是原因之一。许霈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杭越与上越的“相遇”只是一个巧合,并非有意安排。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杭越与上越的“打擂”不仅没有在票房上两败俱伤,反而是双赢局面。杭越的4场演出票房实际收入27万元,创下杭越来沪演出的纪录。而上越的5场演出40万元票房也创下上越这两年在逸夫舞台演出的最佳票房,上越的《红楼梦》上座率更是高达100%。不仅台上演员暗暗较劲,观众也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为自己喜爱的演员捧场。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认为,“打擂”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演员也是一种促进。
市场有序更健康
“打擂”能取得双赢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演员和院团因此对市场更加在意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前两天上海京剧院史依弘主演的《锁麟囊》与青年演员担纲的《唐琬》同时在上海大剧院和逸夫舞台亮相,一个是名角加名剧,一个是青年演员加新编戏,依照想象可能《唐琬》会输得很惨,但事实上首场演出《唐琬》的上座率相当不错。据钱莉莉介绍,《唐琬》这次在逸夫舞台的上演在出票方面颇是下了一番功夫,特别面向大学生做了大量宣传,结果前来观看的观众中新面孔占了很例,与上海大剧院的《锁麟囊》形成了“错位经营”。
虽然从短期来看难免有一些演出“打擂”落败,票房惨淡,但从长远来看,舞台上的“打擂”对于演员艺术水平的提高乃至对于院团市场意识的加强无疑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戏曲演出市场才可能日渐繁荣,上海也才可能重拾“戏曲大码头”的称号。(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