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嵊州越剧团在沪演出的新戏《柳永与虫娘》 嵊州越剧团最近在沪演出的新剧目《柳永与虫娘》,从一开始就营造出绚丽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并由此展开了一段让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越剧界目前都在为剧种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许多新剧目的创作排演往往带有探索和实验性质。探索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而应该多样化为好。探索的成败得失,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看是否能赢得观众喜爱和经得起艺术科学的追问。《柳永和虫娘》的主创人员从剧本创作到二度创作,定位于张扬越剧本体的特色和优势,力求做到越剧化、诗意化、个性化。 这出戏是历史故事剧,讲述的是北宋时期有“千古词状元”之誉的柳永与乐伎虫娘间的感情纠葛及其跌宕命运。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把这样一位人物搬上越剧舞台,有新意,也有难度。编剧懂得这一道理,知道观众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及其性格和命运,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于是,编剧对史料中的记载加以选择、提炼和融汇,展开艺术想象,编织出波澜起伏的情节,着力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柳永原名柳三变,编剧表现柳永的人生轨迹,就紧紧围绕这“三变”:“一由书生变为浪子;二由浪子变为状元;三由状元变为词人。”这几个“变”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又有柳永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痛楚和无奈。如第五场柳永高中,正在得意之时,皇帝下诏革去他的新科状元。柳永欲游走天南地北,再制新词,虫娘决定与他同行。按说,戏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后面却急转直下,因为虫娘要走不那么容易,于是在柳永、虫娘、晏殊三个人物之间又发生了动人的故事,结局更是出人意料。 对于越剧观众的欣赏习惯来说,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的感情纠葛是重要的。但这出戏并不是一出单纯的情节戏,也没有停留在缠绵的感情层面。剧作的亮点是对人物的刻划。戏里的柳永,性格具有多面性。作为一名宋代词人,他带有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特点;但他感情特别丰富,经历也多坎坷,与社会下层有较多接触,内心活动就有更斑驳的色彩:“也爱脂粉,也恋官场;也读孔孟,也逛柳巷;也弹琵琶,也敬三皇;也重功名,也喜清商;晨习经史向鸡窗,夜填新词就进乐坊。”这段唱词是柳永的自白,也是他性格的写照。戏里的虫娘,与敫桂英、杜十娘不同,她既有过人的音乐才华,又有见识,性格独特。 这出戏的品位和风格与精心的二度创作有很大关系。 导演沈斌,是上海昆剧团的一级导演,曾执导过数个剧种的许多优秀剧目。他在执导《柳永与虫娘》时,确立的一个原则就是守住越剧的“根”。什么是越剧的“根”呢?他认为就是越剧本体的特色和规律。因此他在处理叙述方式时注意主线清晰,脉络清楚,娓娓道来;在风格定位上,注意雅俗共赏,以情动人,求真求美,甚至不妨有些唯美。对流派,首先是尊重,没有流派观众不认帐,同时又不套用现成流派,而是根据人物感情适当变化。这样既能满足老观众,也能吸引新观众。(高义龙) (摘自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