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越剧界丰收的一年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一、“二爷门”事件——探讨越剧爱好者的网络行为

12月25日,微博账号“虹粉家人”(章瑞虹的粉丝群)发出一条微博,其中一句“对你如今所遭遇的“挫折”和“委屈”深表同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转发评论数达到132次,网友纷纷留言“上越敢这么着,真是作死呢”、“请问有关部门是在书写官场不正之风的现形记吗?”……不久,章瑞虹的学生王舒雯也发了一条如出一辙的微博,让人不禁确信章瑞虹受到了天大的冤屈?一时,贴吧上也出现了“二爷门”事件的讨论,越剧迷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顿时开展了一场骂战……一直到12月29日,贴吧上公布徐玉萍担任红楼团团长职务,其才浮出水面。

我暂不评论章瑞虹、徐玉萍担任团长的孰优孰劣?也不评论王舒雯的行为是否过于冲动!在此,只想对越剧爱好者的网络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不明白的前提下,望文生义,恶语中伤是可耻的,没有一个人是该被你骂的。作为公众人物的越剧演员私底下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的老百姓,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她们彼此之间的同事情谊、姐妹感情可能就因为你的挑拨离间而渐渐疏远,既然你是他们忠实的粉丝,你是他们流派痴迷的支持者,那么你就该为了你的偶像不要再诋毁其他演员。你对她们的情深意切,她们都欣慰、感动,然而她们也不希望看到你对其他演员辱骂、诋毁。做一个理智的越迷,不好吗?

二、老戏修改复排,新戏移植上演

今年是越剧界丰收的一年,高品质、大情怀的作品接二连三地排练演出。其中,修改复排优秀剧目成为了主力军,《风雪渔樵记》、《铜雀台》、《凤姐》、《貂蝉》、《摄政王之恋》、《百花公主》、《双轿接亲》等剧目都经过了优秀剧作家的精心修改,丰富了人物个性,加强了当下时代对人性拷问的对照性。而从京剧、黄梅戏移植而来的《宇宙锋》和《女驸马》,也给越剧观众带来了一抹别样的色彩,由于珠玉在前,越剧风格的演绎虽是尽善尽美,但也略有遗憾。而《双飞翼》、《屈原》这样原创剧作就略显少,关键还是在于优秀青年编剧的缺失,以及对当今社会思索的浅薄。

这一话题,不禁让我想到越剧剧目是要留一时还是流一世?留一时,这类作品往往获奖无数,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其强大的轰动效应,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被人渐渐遗忘。《千古情怨》、《赵氏孤儿》不都是这样的结局?流一世,或许走不进崇高的殿堂,拿不到无垠的荣誉,但是能被一代又一代越剧爱好者记住并传唱。记得上两个月,有一篇报道曾写过“越剧是走市场还是为获奖”,让越剧专家们好好思考一番。

三、青春飞扬——越剧新秀崭露头角

上海七彩戏曲频道《戏剧大舞台》栏目推出了“大舞台之星”评选活动,一大批越剧新秀崭露头角,他们的青春活泼给传统的越剧艺术增添了活力。上海戏剧学院的本科班同学略显青涩的脸庞就好比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此的美好,稚嫩的他们或许还没明白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礼教逼迫下,普世救人的产物,或许还不理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怎会拥有一颗被传统所禁锢却又向往爱情的矛盾的内心?但是他们带着种种疑惑,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演了一出又一出戏。而陈群瑶、温珊珊、竺欢欢、陈红樱、曾科燕、潘巧巧等来自浙江各大院团的青年演员同样以扎实的基本功赢得了广大越迷的支持和认可。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是坚不可摧的台柱,浙江越剧的领军人物。

四、是什么铸就了“黄金一代”小生演唱会的成功

12月21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但对越剧界来说,却是个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六大小生流派汇聚一堂为西子湖畔的越迷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除了有现当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最优秀的流派传承人之外,四位早已离开舞台多年的老演员也倾情加盟,为观众带来脍炙人口的唱段。尤其是最后的流派联唱环节,所有演员穿上水衣高靴,排成一排,分别带来各自流派的著名快中板唱段,这一场景之前是闻所未闻,据报道,现场的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

是什么让票房如此火爆?又是什么让媒体竞相报道?或许是因为赵志刚、钱惠丽、吴凤花的加盟,使得越迷疯狂的追星;或许是六大流派难得共存于同一舞台,观众想要一睹盛况;又或许是老演员的加盟,使得舞台蓬荜生辉。如果只有一个答案,我坚信是后者,“家有一老,如获一宝”。人都喜欢“忆往昔,峥嵘岁月”,老演员的一个眼神、一句拖腔、一个动作,都可以勾起观众过去的看戏往事。他们的出场虽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消逝,却又回荡起那个年代的越剧之繁荣。正如史济华老师在演出前发布会上的发言,“我们这代老演员身上真是有东西,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是流派传承的第一代。”而现如今,纵观戏曲界,只有京剧逢年过节之际,全国各大院团名老演员济济一堂。而越剧界这些老演员鲜有在公开场合露面,诸如陈琦、胡佩娣、邵文娟等人之后都是所属院团挑梁的名角,现在却已销声匿迹,不由让人怀念。

五、越剧迷们真的年轻了

CCTV戏曲频道在今年暑假启动了《一鸣惊人·浙江越剧高校行》,一时间大学越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人不禁欣慰越剧观众有人了。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戏曲协会自成立至今,已举办许多活动及专场演出,曾凭借《五女拜寿》的精彩片段还一举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戏剧类甲组一等奖。这批大学生已经从喜爱上升到自己的亲力亲为,真实体验,通过自我的演出把越剧的唯美带给更多不认识、不熟悉越剧的同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由让我想起节目中,导师董柯娣不吝溢美之词,“你们也太霸道了,表现很走心,玩出了真东西。”当评委何赛飞听说主演们的服装、头饰都是队员们亲手赶制出来的,惊讶地连说了好几个“感动”。“不得了,了不得”是我对他们的评价,想必有这样一群群大学生的陪伴,越剧演员势必再也不会孤单落寞,因为我们与你们同行。

六、“三十而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日快乐

2014年,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30年的特殊年份。这三十年,浙百无所畏惧,神采奕奕,他们在坚贞不渝地改革,尽管褒贬不一,有谩骂、有指责、有认可、有赞赏,他们在一如既往地传承,自始自终地呈现浙百细腻唯美的“诗化越剧”风格。茅威涛继2013年挑战了概念剧《江南好人》,面临巨大的争议后,她又一次挑战《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一把琴、一轮月、一汪泉,构成了新编越剧《二泉映月》中阿炳生命的全部内容,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二泉映月》虽不是让人百分百的满意,但也没有叫人失望,有种意外的惊喜。愿浙江小百花这朵奇葩绽放得愈加的动人。

七、越剧踏上综艺路,传统戏曲换新颜

2014年年初,茅威涛登上了红遍中国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将越剧主动推介给广大年轻观众。2014年年中,天津卫视推出一档由明星参与戏曲曲艺竞赛的真人秀节目,越剧成为了明星们相继选择的对象。2014年年末,中央电视台重磅打造的原创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重磅上档,由于《Running Man》而走红的金钟国加盟学习越剧,越剧瞬间被广大韩流粉丝关注。传统的越剧与当下的娱乐相结合未尝不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倘若是为了让综艺增添娱乐氛围,曝光明星学习戏曲的窘态,以及明星对舞台程式的滑稽演绎来博得粉丝的会心一笑,那还是不要结合为好,本末倒置,只会让传统戏曲走上不归路。

八、越剧讲演模式构建起互动的桥梁

方亚芬开启了越剧讲演模式,她通过诙谐幽默的讲授,夸张搞笑的模仿,纠正了越剧爱好者们对老艺术家流派唱腔的错误认识,比较了不同流派鲜明的表演风格,讲述了越剧板式调式的演变,让越迷们从受众变成了参与者,讲坛开放的交流模式促进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同时,戏迷们的演唱也能得到专业演员的点评,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现在讲演模式正在积极推广,赵志刚、章瑞虹等都已进入社区、剧院和沙龙开展活动。

九、“《甄嬛》热”——试问越剧题材的改革

一部《甄嬛》打破了越剧界的沉寂,只要演出,场场爆满,上座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剧本改自网络小说,受到了大量青年人的追捧。从职场白领,到高校师生,不少年轻人因为《甄嬛》而爱上了越剧,越剧因《甄嬛》又呈现出“逆生长”的发展趋势。之所以这部改自网络小说的越剧能够叫好叫座,就因为它既不失原著的精神,又拥有鲜明的越剧特色。从“电视热”入手,步步突破,二度创作,最终打开了传统戏曲原创作品的市场之路。其曲同工之妙,浙百创排了《步步惊心》,一样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近期,杭越又要上演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十、男人撑起半边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而在越剧界正好颠倒相反,男演员永远要比女演员矮半个头。越剧是“女子文戏”,似乎已经成为了思维定势,一时间看到男演员在舞台上走圆场、抖水袖,不禁让一些老古董们唏嘘。而2014年可谓是“男女合演”的丰收年,上海越剧院一团创排《铜雀台》,整出剧目只有两位女演员;浙江越剧团排演第二部青春大戏《双轿接亲》;上海戏剧学院越剧班的男同学在年度汇报演出中锋芒毕露、称赞连连,上越一团青年男演员们在团长方亚芬的带领下走进《戏剧大舞台》演播室,让广大观众朋友们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他们卓越的风采。高大的身型、俊俏的脸庞、别具一格的发型、英姿飒爽的气质,放在娱乐圈不都是小鲜肉,而在越剧界却是被人轻视的小草。这种格局什么时候会改变,不得而知?但是,我只知道越剧男宝贝需要广大越迷的爱护,即使你不喜欢,也请你不要反对与排斥!

在此,我还是要把他们的名字报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

蔡修辉、赵银涛、金涛、张扬凯男、冯军、姚煜晨、张艾嘉、姚磊、王炜佳、潘凯成、汪舟格、章杭泽……

(仅代表作者一家之言,盘点并不全面,请大家补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