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东渚镇上,有一位年近九十的村翁,口讷、体衰,与寻常的农村老者一般无二。但是这位操一口吴侬软语的耄耋老人,却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戏衣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戏曲服装设计师谢杏生。 当人们欣赏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俞振飞、王文娟、徐玉兰等等一个个名家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形象,为那绚丽无比的戏剧服装所惊叹之时,很少有人会想到眼前这五彩斑斓的美丽场面大多要拜“戏衣谢”所赐。因为,多少年来,演员们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确因谢杏生设计的戏衣而增色,“戏衣谢”无愧于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位名家。 1916年,谢杏生出生于苏州市东渚镇青山村贫寒农家,13岁,来到上海的戏衣作坊,拜王锦荣为师学习戏衣设计,那时,戏衣设计者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因戏衣制作是用白粉直接画在底料上,人们蔑称之为“画白粉的”。 师傅虽然肯教手艺,但是设计的戏衣因循老套路,图案陈旧。聪慧的谢杏生就买来纸、笔,夜里就着洋油灯对照戏衣图案,看一样学一样,令他苦恼的是,一味地闷头练习,始终走不出原有的圈子。闭门造车的路走不通,他就拜社会为师。他常说:“我设计戏衣的本事都是‘偷学’来的。” 繁华的上海鳞次栉比的店铺大多临靠马路,橱窗里的被面、旗袍、刺绣琳琅满目,谢杏生就凑过去,痴痴地揣摩那些精致的图案和独到的设计。上海滩时常举办各种展览会,无论是高雅的绘画、雕塑,还是古朴的青铜器、玉器,只要与工艺美术沾边儿,他必去看,宁可饿肚子,也要从牙缝里抠出每场2角的门票钱,虽然没有文化,仗着年轻记性好,展品的风格牢牢印在脑子里,一回来就赶紧默画下来。 见识广了,谢杏生的悟性也就豁然开朗了。20世纪40年代前,越剧传统服装纹样过于繁琐、浓艳,他就率先把湘绣的精髓、国画的笔法运用于越剧戏衣的刺绣设计,将山水画融入其中,突破了以往苏绣的局限,图案化繁为简、化密为疏,面貌焕然一新的越剧服装以其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折服了广大观众,他也由此结识了越剧名家王文娟、徐玉兰。 年轻的谢杏生逐渐在戏曲服装界崭露头角。师傅过世后,他便独当一面,名气更响了,34岁开始带徒弟,传授技艺。 谢杏生打破常规,在正统戏装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剧情、人物,设计出符合角色需要、观众审美观的改良戏装,集轻与简、精与新、巧与秀于一体。匠心独运的戏衣也因此成了联结他与戏曲名家们友谊的纽带。 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出演京剧《霸王别姬》,谢杏生应邀设计楚霸王项羽穿的男大靠即霸王靠,以及虞姬穿的宫装、斗篷、鱼鳞甲等,他采用形似国画手法设计,工笔笔墨韵味细腻,好评如潮。虞姬用的斗篷图案尤其深藏寓意,它一面是公鸡和花卉,象征虞姬忠贞于楚王项羽,向往胜利和光明,另一面是鸳鸯和芦苇,暗喻漫漫黑夜、四面楚歌的现实,从而烘托项羽别姬时“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气氛。 谢杏生设计的鱼鳞甲梅兰芳爱不释手。简练而外型夸张的鱼鳞甲,是经提炼而成的一种戏装改良样式,从正统的大靠逐步简化成单一的云肩、下甲,设计初稿出来后,他虚心征求梅兰芳意见,不厌其烦地几易其稿,甚至不惜另起炉灶,终于独创出格调独特、造型新颖的鱼鳞甲。 梅兰芳出演京剧《贵妃醉酒》,谢杏生再次为之设计宫装、女蟒,他一改原来的宽边为窄边,更加映衬了梅兰芳戏装专用的梅字底,梅花疏朗宜人,梅兰芳深为满意。梅兰芳的众多莫不以拥有“戏衣谢”设计的同样戏衣为荣,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竞相沿用、仿照梅兰芳饰演虞姬的戏装,并且视若珍宝。 门帘台帐是戏曲舞台上常用的衬幕,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京剧大师竞相在门帘台帐装饰上标新立异,以此突出演出风格。解放前,谢杏生专门为梅兰芳设计的整堂“梅庄、孔雀紫藤”门帘台帐,2丈4尺阔、1丈7尺高,由12幅拼成,是梅派艺术的标志,他共花10天设计完成。该门帘台帐的中幕由大型孔雀、紫藤组成一组图案造型,左上帘是石兰、左下帘秋葵寿带,右上帘是石梅,右下帘青竹金鸡,图案优雅华丽,形态自然,立意洒脱,笔墨苍劲,含意深邃。整件作品全部采用五彩花线绣,针法考究,色彩艳丽,恰似悬挂在厅堂的一幅艳丽多姿的大型山水花鸟画,身处舞台的梅兰芳犹如在华丽的宫廷仙境中翩翩起舞,愈发衬托这位“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它因而成为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精品。 戏曲名家都有自己一整套戏装行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就以其独特的麒麟图案闻名,这同样是谢杏生的杰作。舞台上,周信芳所穿的靠、蟒、官衣等服饰,麒麟图案无所不在,构思精巧,以其鲜明特色汇成麒派统一的艺术风格。有“做派老生”之称的周信芳,善用髯口、服饰以及道具等为塑造人物服务,唱念做打间,麒麟上下腾飞,犹如精灵起舞,“麒麟童”的艺名响彻大江南北。 谢杏生还为著名京剧演员言少朋、关鷫霜、李炳淑、尚长荣、周少麟等重新设计了梅兰芳、荀慧生、裘盛戎、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等流派的戏装。1979年,上海京剧团赴欧洲访问演出,所用戏装无不是谢杏生设计的。五彩斑斓的戏装好似强大的冲击波,撞开欧洲观众的心扉,使他们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谢杏生集各地戏曲服装之大成,游刃有余地为几十种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不同角色的戏装设计式样。越剧《红楼梦》、《追鱼》、《三看御妹》及黄梅戏《天仙配》等戏曲艺术影片上演后引起轰动,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董永、七仙女一个个隽永的人物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服装设计无不出自谢杏生之手,这些服装采用双面缎,颜色绚丽、用料考究,“戏衣谢”倾注心血巧手装扮出的熠熠生辉人物形象,无穷的艺术魅力可谓经久不衰。 谢杏生先后为全国大大小小50余个剧种设计戏衣,京剧、昆曲、沪剧、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锡剧不一而足。他恰如其分地把握角色差别、地区差别、品种差别、剧情差别、图案造型差别,因人制宜。“”前,他被请到四川成都市,7天后,为川剧量身定做的一批戏衣交稿,地处北国边疆的新疆歌舞团也慕名请他设计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他设计的戏曲服装这朵奇葩开遍祖国大江南北,五彩缤纷的戏曲舞台因此更加靓丽多姿,其中浸透了他多少才智和心血,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谢杏生把戏曲服装设计和刺绣艺术完美结合,戏曲服装因刺绣的艺术魅力而大放异彩。1981年,在轻工业部组织的戏装行业评比中,他设计的黑蟒、女帔双双夺冠。2002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在杭州举办,4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75件艺术珍品参展,谢杏生设计的剧装男大靠也在其中。该男大靠采用戏衣传统用色中的上五色———大红,选用以双水浪、鱼鳞地为主的构图,四周用回纹边勾勒,并辅以三蓝绒绣和盘金绣,这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立时引起轰动,观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戏衣作坊经历了合作社、工厂等一系列演变,工作的单位名称不停变化,谢杏生却始终钟情于戏曲服装设计,从未放弃,曾任上海戏曲服装用品厂设计室主任,退休后一直留用。1986年,年已七旬的谢杏生仍不顾年迈体弱到常熟市乡下指导戏装刺绣,因疲劳过度突然中风,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挚爱一生的戏曲服装设计岗位。 谢杏生毕生的才智和心血装扮了戏曲舞台上一个个美妙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化了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因此在工艺美术界赢得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1979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并授予荣誉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我来日无多,最大的心愿就是戏衣这一独特的舞台工艺美术品后继有人,弘扬光大国粹”,阅尽人间沧桑,老人的心底埋藏着不灭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已不懈跋涉了近80载春秋。薪尽火传,“戏衣谢”的心愿不正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和职责吗? (摘自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