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去北大看演出时,心情并不很好,关键是剧场的上座并不理想,估计也就是六成吧。走进剧院,第一排座位已经坐上好几个明显不是青年学生的、拿着摄象机等着录象的男观众,我猜他们一定是看过一遍之后不过瘾,或听到谁说起这个剧的好,才来录象的。本来因上座问题心情开始难过的我才稍稍有点安慰。 大幕徐徐拉开,随着演出步入,观众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掌声不断。最后谢幕时,我看到不少女学生在抽泣,很多人在演员剧照和刘国志照片前驻足、叹息,我想,艺术的感染力真是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的。第二天,因为单位有事无法从天津抽身赶到北大看演出,错过了《九斤姑娘》,可是听说全场满座,这恐怕是因为第一天演出效果的口碑传播的结果,心里为华老师的吸引力感到高兴,但我想,华老师肯定希望票房满座的是红色浪漫,因为那才是代表浙院最高艺术水准的招牌力作,其美好动人的艺术形象,才是真能赢得这个中国第一学府学子们对越剧的喜爱的。 不过,这又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红色浪漫的美从一开始就没能在这里找到更多肯来欣赏她的知音呢?别的不说,自古江南多才子,状元榜眼探花一打一打的,单是北大该有多少来自锦绣江南的男女学生?又该有多少对越剧有兴趣的教授导师及其家眷?现在的浙越把顶尖的看家大戏,镇团之宝的名角送到北大的家门口,为什么还会少人关注呢? 其实,当我看到北大百年大讲堂门前的红色浪漫的剧目广告,我就已经可以猜到它的票房是吉是凶了。广告是这样设计的:以整体黑色为底色,中间是红色光晕中的两个舞者,男的把女的托举着,其二人共同之处是都把脸隐藏起来,其实露脸也没用,因为这只是两个伴舞者,而不是真正的角儿(角儿们的漂亮剧照只有在入场后才能在过厅里看到,真个是酒好巷子深哪);还有,广告词仅仅是张扬红色经典、强调越剧金奖、省级重点剧目,缺乏新意。从一般意义来看,这样的宣传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它却犯了古来兵家、商家之大忌,哪一条?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广告是既未传达自己剧目的真正优势和长处,也没有搞清楚你的销售对象(北大学生)是什么艺术需求、什么文化愿景。把司空见惯又缺乏个性的几句宣传语,用在当今中国在文化上诉求最高、最挑剔的北大学子们身上,很可能失败?那么我们的剧目策划具体错在哪呢?依本人拙见,其错误有四: 错误一、主题定位错:该剧的优势主题到底是红色还是浪漫?有人说:当然是红色,因为是塑造者的。我说错:在大学校园里,则应该以浪漫为主。因为:作为越剧,本就是以爱情主题见长,老越剧迷认同这个,潜在的越剧观众群也把越剧与爱情和美丽人物联系在一起。大学生们一般对“红色题材看成是学校的教育行为,所以就容易出现如果不是集体包场就没多少人来的尴尬场面,而我们的<红色浪漫>,由于确实优秀,就造成学生”硬着头皮来,红着眼圈去“,口碑虽好但演出已过,结果就是叫好却不叫座的怪现象。我觉得该剧的卖点应放在宣传“浪漫”上用足功夫,而“浪漫”却是大学生们普遍能接纳的。因为过去对烈士的艺术表现都采用拔高党性、冲淡人性的方式来呈现,缺乏真实的纬度也就是可信性。这里完全可以把刘国志宣传成一个“人”——一个出身豪门、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事实如此),同时是一个心中大爱无疆的好男人——可以走进女孩子梦里的好男人——英俊潇洒、坚贞不屈又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总之,一个白马王子级别的人中龙凤。我就不信那些大学女孩子,面对这样可爱的艺术形象会在乎那区区的几十元零食钱。一旦他们走进剧场,她们就会把角色的美好和他们的完美人格(实质上就是党性)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说不定就成就了又一群花粉了。 错误二:包装重点错:天下人都知道,看戏先看角儿。红色浪漫的角儿是谁?是华渭强和陈艺,华优势在唱(越剧男小生里的“金嗓子”,在南方拥有很多粉丝——花粉,这在戏曲界绝对是稀罕事儿),陈艺不仅音色甜美,而且演戏动情至深(演出80场就哭了80场)。此外,俩人皆扮相俊美,属有才有貌的青春偶像派(华虽是中年人,但扮相却是年轻英俊)。为什么不把一幅男女主角儿依偎在一起的美仑美奂的大幅剧照设计在广告上,再设计几个小噱头,让习惯了追星的大学生们在爱美之心的吸引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华凭什么会有粉丝?陈在北大演出还能哭出来吗?她的哭是不是因为戏太感人了?),主动来看人、再听戏呢? 错误三:没套近乎错:刘国志是谁呀?抗战时的北大(西南联大)的学生,正宗的北大校友,这样的人脉资源却没印在广告栏上,起码可以写上几句: 一个从北大走出来的英俊的豪门公子, 却做出了中国英雄史上最勇敢、又最浪漫的事, 这份勇敢、这份浪漫精神是不是北大赋予他的呢? 在你我这些北大新人的身上是否也具有这份勇敢和浪漫的潜质呢? 也许在你欣赏完了红色浪漫, 在擦掉眼角的泪水之后, 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答案了。 同学们,让我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 欢迎我们的学友烈士——回家来看看吧。 错误四:宣传方式错:韦翔东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光指望着在百年大讲堂挂一副广告画就算完事大吉了,这是官僚衙门老爷在发告示收税呢,可惜,中国的今天,老百姓除了缴国家的税以外,谁的帐也不买。在学校卖票,必须走群众路线(就是把群众演员发动起来洒传单是个不错的方式),主角在走台彩排时,那些小群众们正可以利用上课前、下课后在宿舍、餐厅和小路上殷勤地宣传鼓动,而传单面料不必奢华,但文字必须优美,并富有煽动性,我现在就可以想出十几种角度去煽情(俗称忽悠)——从校友角度、演员角度、剧情角度、道具角度,甚至可以从当前的金融危机的现实角度去煽情(物质危机时,始知人格、精神与“梦想”的可贵)。演员要放下身段,态度诚恳地,但必须要自信地——“相信我,我们的演出是物超所值的,甚至可以让你哭一个晚上,然后记住它一辈子”(我想这句话绝对不是忽悠,而应是发自肺腑的)。也许这些对越剧一无所知的学生们,会因为你的努力将成为未来越剧最有力的票房。 红色浪漫是我近十年来看到的最美的剧目、最好的演唱,爱护它不仅是浙越人的责任,也是我们越剧迷的心之所愿。它完全有资格成为能在全国所有大学公演的经典剧目,完全可以在各大学培养出更众多的花粉,关键是我们怎么让酒香飘出去,把酿造新酒的资本赚出来。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懂得在商言商,知己知彼,考察市场、孕育市场,最后征服市场,笑傲市场。浙越拥有华渭强们,是运气,但不能把运气当福气。市场规律无情,但有情的是艺术,是观众,只要艺术真正美到观众心里去了,市场终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我坚信这一点。(tianjina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