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备 唐一波 摄)
这支长期活跃在宁波城乡舞台的业余剧团是鄞州咸祥的嵩江越剧团,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排戏演戏,吹拉弹唱,样样都会,上演许多大戏、小戏。此次进城演出,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11频道前来采访拍摄。
一支“草根剧团”为何能引来央视记者?剧团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唐一波
旧祠堂诞生的越剧团
据今年73岁的老团长王鹏飞先生介绍,嵩江越剧团成立于1997年9月17日,当时团部设在咸祥老街的朱家祠堂。剧团的前身叫咸祥文宣队,由时任大嵩区文化站站长蔡继近组建,文宣队后改称咸祥越剧团。1980年至1984年间,由于剧团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职业性质的剧团,多次赴外地演出。因大嵩江是当地主要河流,后又改名为嵩江越剧团。
朱姓是咸祥镇的大姓。朱家祠堂是咸祥一座古老建筑,大殿雕梁画栋,厢房飞檐翘角,尤其是戏台十分讲究,藻井华美。成立之初的嵩江越剧团就以此为大本营,排戏、演戏。
“记得曾排演过越剧《沉香扇》、甬剧《半把剪刀》《雷洒相思地》等,有一年送戏到舟山虾峙岛,一边演出一边还排演《血手印》呢。”王鹏飞说。
据另一位更年长的老团长、今年83岁的朱福林先生介绍,当年由于演出收入少,剧团就在旧祠堂里开办了一家棒冰厂,夏天演出淡季时靠卖冰棍增加些收入。“当时剧团常常去部队慰问演出,还坐船到舟山的偏僻海岛演出。岛上的船老大、渔民很少看戏,我们大老远过去,受到亲人一样的招待。”
到1984年下半年,剧团自动解散,演员们回到各自的生产队参加劳动。当年的王鹏飞刚好遇上全镇“围海打塘”,他便参加了打海塘战,之后,还做过晒盐工。
白天打工晚上演戏
到了2001年,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王鹏飞、朱甲华等人在咸祥镇文化站组织指导下,成立了“咸祥民乐队”,由朱美华、朱甲华、龚文昌、王彩飞等20人组成,他们吹拉弹唱,偶尔也演些小戏,活跃在当地乡村舞台。
“老团员”王彩飞从小喜欢唱戏,收音机一开,听到经典戏曲张口就会唱。她平时在工厂上班,做过小五金,磨钻头技术特别好,成为厂里的“磨刀师傅”。进入民乐队后,她主要是清唱,有时也演些折子戏。为了方便演出,她换了相对自由一点的工作。2012年7月,王彩飞与队友王文爱参加宁波市“相约梨园”第二届戏剧票友大赛总决赛,分别获银奖和铜奖。
2004年进入剧团的王文爱,父亲是唱宁波走书的民间艺人,从小耳濡目染有了音乐基础。她在剧团排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是重要的小生角色。“因为喜欢,这么多年就一直在越剧团演戏。”她参加过《一缕麻》等五六十场演出。2014年,越剧团在镇学校成立民间戏迷社,开设了戏曲初级中级培训班,她自告奋勇当了戏迷社“班主任”。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学生。
2010年,咸祥民乐队又恢复为嵩江越剧团,演出的戏就更多了。
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嵩江越剧团几十名演职人员,都是业余的,他们白天上班、做工,晚上练唱腔、识新谱、学走台。在这些演员中,有理发师、海产养殖户,有羊毛衫针织工,也有食堂厨师,还有普通家庭主妇……
在剧团乐队里弹三弦、柳琴的朱甲华,在老街上开有一家早点铺。做包子需要发酵,他每天凌晨4时就得起床干活,而参加乐队排练、演出常常要搞到深更半夜,为此免不了影响第二天的生意。
旦角朱雪君,在《祥林嫂》里演鲁四太太。台上扮演的是富贵阔太太,现实生活中则是咸祥老街一家美发店的理发师。6月16日下午,央视记者跟拍到老街时,朱雪君正在给一位老婆婆剪头发。每逢节假日,美发店的生意就比往常好,而这个时候也正逢剧团演出旺季,生意与演出常常发生矛盾。为了演出,她只好选择关店门。正在理发的一位阿婆说,“她关店门了,我们就知道一定又外出演戏了。只要是她演的戏,我都会跟着去看。她演得好啊!”
演《祥林嫂》中“贺老六”的李锡年是镇海人,今年41岁的他平时的工作是“白蚁防治”。自从19岁那年迷上越剧,李锡年已然成为甬上非专业“著名”越剧演员。20年来,李锡年参加过40多次比赛,获得国家、省、市各类业余越剧大赛多项大奖。三年前,他被嵩江越剧团盛情邀请加盟。“剧团里的人非常朴实,非常团结。有时我喉咙不好,马上有人递上药、送上茶;上场下场,需要时,马上有人主动帮忙穿衣、。”
李锡年进入嵩江越剧团后,他的爱人孔娜也常常前来帮忙。她做的是幕后工作——“幕后唱”,同时兼任剧团化妆师。
拉大提琴的姚明通,有一次在相邻村庄演出,晚上骑摩托车回家,一不小心摔倒在乡间小路上,压伤了大腿。而等养好伤,他又出现在剧团的乐队里。
由于经费不足,不少演员自掏腰包购买服装、乐器,自己动手制作谱架、布景。由于咸祥镇经济相对欠发达,全镇目前尚无影剧院,嵩江越剧团排戏只得借助镇学校的一间教室。
团长王贤国自掏腰包补贴剧团的开支。他说,我们团队秉着自我爱好、自我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表演、自我得乐的“六自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才走到今天。
从晒谷场到大剧院
2011年,浙江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与嵩江越剧团结对,并把这个剧团作为基层联系点。省戏剧家协会专家多次赴咸祥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走亲、戏曲表演指导等活动,不但为滨海边远小镇送来了名家名段,也切实提升了嵩江越剧团的表演水平。
嵩江越剧团历经兴衰起落,发展至今,共有演职人员47人,逐渐推出《祥林嫂》《玉蜻蜓》《狸猫换太子》《红楼梦》等一批经典名剧,涌现出王文爱、王彩飞、李锡年、钱小云、王贤国等在地方有影响力的“名角”。这些年来,嵩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布鄞州区每个乡镇,共计演出250余场,深受当地群众和戏迷们的追捧。
几年前这支“草根剧团”在上海兰心戏院上演《祥林嫂》时,观众鼓掌达25次之多。毕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杨文尉女士观看演出后认为,“演员悲喜把握适度,唱腔优美甜润,演出到位,达到专业水平。”去年6月,嵩江越剧团赴杭州胜利剧院做了一场“草根剧团送戏进省城”汇报演出,也取得成功。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戏剧家协会邬月星说,嵩江越剧团是鄞州区36支业余文艺团队中的领先者,是特级剧团。该剧团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乐队非常棒。一般业余剧团乐队人员很稀缺,而嵩江越剧团是在民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是,演员形象、唱腔好。
2000年,在鄞州区文化馆负责戏曲管理工作的邬月星,曾帮助、辅导嵩江越剧团排戏。“从不会到会,再到挑战经典大戏,最近又开创越剧男女合演新局面,嵩江越剧团有些演员的水平比一般专业剧团还高。如李锡年的范派唱腔堪比‘越剧王子’赵志刚,两位演祥林嫂的女演员入戏很深。”邬月星不吝赞美之词。
6月15日特地从杭州坐动车前来观看演出的浙江省戏曲家协会兼秘书长谢涨大观后说:“我是第二次观看嵩江越剧团演出《祥林嫂》,这次被感动得流泪,他们的进步令人惊奇!”
这次专程前来采访的央视11频道编导郝文山说,全国戏剧剧团非常多,专业剧团要上央视也排不过来。这次给业余剧团做专题报道,是因为这个剧团的发展有起伏,演员有故事,团长有热情。
“草根”成长的肥沃土壤
“草根剧团”的形成与成长,与文艺小镇咸祥是分不开的。
咸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个民俗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团队活跃的滨海小镇,是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波市首批“非遗”生态保护区,拥有省级非遗名录3项,市级非遗名录3项。咸祥也是世界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世界重彩画之父蒋铁峰的故乡。最具民俗特色的“八月半渔棉会”,以纱船、抬阁等踩街形式出现,观众万人空巷。
操弄乐器是当地人又一长处。嵩江民间音乐社的《快乐抲鱼人》表演时,老人们手操二胡、三弦、月琴、笛子、狗叫锣等乐器,将海螺、纱船搬上台,边演奏边吆喝,边唱边跳,质朴率真,令人忍俊不禁,反映了当地捕鱼人经过与风浪的搏斗,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此外,嵩江书画社、大嵩印社、沙金山瑜伽队等民间社团层出不穷。
这些“民间艺术元素”,成为嵩江越剧团的群众基础和成长土壤。
团长王贤国说:“鄞州区文化部门和咸祥镇非常支持和关心剧团发展。区文化部门每年给予业余团队经费扶持;现在我们每演出一场,区政府都给予经费补助。咸祥镇文化站直接参与剧团的整体工作和演出安排;历任文化站站长亲自参与乐队的指导、音乐的编排、演员角色的分配和教唱。”民间剧团重获生机,还得益于鄞州区政府前些年实施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
“对于嵩江越剧团,镇里想方设法加以扶持。”咸祥镇镇长荆英姿说,尽管镇里经济较为薄弱,每年仍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并出面协调剧团的团部场所。以后咸祥文化广场建成后,会安排新的团部排练场所,对于大型演出活动给予经费保障。同时,经常为剧团骨干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