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继续扛起越剧的大旗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在得知袁雪芬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杭城所有的文化记者,在第一时间里都想到要采访“越剧第一女小生”茅威涛,可是茅威涛在接到第一位记者电话之后,就选择了关机。之后,她在微博上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关机,是因为“我不能接受,因前辈的仙逝而引起的媒体、公众的关注,那么关注之后呢?……悼念是开始,还是结束?” 在参加某电视台针对袁老师过逝所做的专访时,茅威涛感慨,长歌当哭,是需要痛定之后的。浙江是越剧大省,在她的记忆里,浙江的电视频道也曾有过强势的戏曲栏目,从当初的《百花戏苑》到《戏迷擂台》,再到现在完全没有戏曲(越剧)的表情,这种失语,让她既愤慨也无奈。如果不是袁雪芬老师的仙逝,那么又会有多少可能性让她走进这些只求收视率的媒体呢? 曾几何时,从田间地头发源的越剧也有过辉煌的黄金时代,那些富有创造力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塑造过多少个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让多少越剧戏迷为之倾倒。但是现在,当越剧在热闹地度过了第一个百年之后,却越来越有些“自娱自乐”的味道。 前不久和一剧院老总聊天,他感慨现在的戏曲演出真是不好做,因为在大部分观众眼里,戏曲演出尤其是越剧演出,多半是可以送票的。如果告诉观众这演出要花钱买门票,除了少部分铁杆戏迷之外,大部分人恐怕都不愿走进剧院。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宁可花成百上千元去听一场明星的演唱会,也不愿意花50元看场传统的戏曲。 这样的失语状态,跟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也跟越剧缺乏创新有关。曾经有戏剧编剧跟我感慨,现在的越剧越来越保守了,让人无法突破瓶颈。然而越剧本不应该是这样的,袁雪芬和她的后辈茅威涛一样,都是越剧改革的倡导者。上世纪50年代时,袁雪芬曾经因为革新越剧而收到过装有的恐吓信;而茅威涛在上世纪90年代革新越剧时,也受到过多重阻力。可是就是这些被认为是“忘本”“背信弃义”的变革,才将越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让人钦佩的是,晚年早已功名成就的袁雪芬,也没有变成保守固执的老太太,继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开明和创新的态度支持后辈。 茅威涛说,在录节目时,有评论员直接质问,袁雪芬老师是一代越剧人的扛旗者,那么下一个扛起越剧大旗的会是你吗?你准备好了吗?“假如这不是一期以缅怀悼念袁老师为主题的节目,我定会用我惯常调侃的语气告诉他,堂吉诃德早就准备好了他的长矛,冲向远方的风车了。”茅威涛说,调侃里,其实隐含着一个悲情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与坚守,这恰是她作为晚辈,缅怀、悼念、告慰袁老师最好的方式。可不是,要知道,要撑起越剧这面大旗,不是光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口号就能够办到的,越剧,需要更多堂吉诃德的支撑。(记者 张玫)

(摘自 《青年时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