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巨星殒落,不由得使人想起灿若星辰的越剧名伶。
百年越剧发展史
嵊州之所以成为越剧的发源地,自有主客观的促成因素:万年小黄山、千年唐诗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草根及嵊州人天生具有的爱听、爱唱、爱表演的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像袁老所说的“昆曲与话剧是越剧的奶娘”,善于吸取兄弟剧种的精髓的态度与韧劲,专业人员与社会势力的抗争和对越剧事业一代接一代的探索、追求、改革、创新、前赴后继不懈地努力,才换来越剧的根深叶茂、长盛不衰。
百余年的越剧发展史,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就女子越剧而言,初始如雨后春笋,剧团居然有200个之多。先后脱颖而出的有“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十三种流派,经典剧目与唱段,全国27人次的梅花奖得主,二届“越女争锋”的双十佳,文华奖、白玉兰奖、小梅花奖等众多奖项的获得者,浙江几乎遍地开花的“小百花”及嵊州生机勃勃的百余个民营剧团,包括小朋友在内的自娱自乐的广场演唱与演出。
越剧名伶是怎样炼成的
名伶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是个让人饶有兴趣的话题。许多流传在坊间的谚语可谓将其中的奥妙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袁雪芬的名言“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道出了人品大于戏品的真谛。此外,如“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的艺德,“救场如救火”的大局观,“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的自觉性,“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的追求,“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的自律。其中最多的要数勤学苦练方面,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刀不磨会锈,腰不练会皱”,“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笑不露齿,行不到裙”,“三分扮相,七分眼神”,“神在两眼,情在脸面”,“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绿叶”,“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千斤白话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做”,“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百日短笛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行规严谨,讲究多多,欲脱胎换骨非千锤百炼不可。德艺双馨的袁雪芬那样里程碑式的一代名伶便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