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原天津市越剧团头肩老生——资深越剧艺术家邢湘麟终以92岁高龄去世了。多年来邢大姐疾病缠身,一直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津门越坛目前呈现一片活跃景象,这其中就蕴含着她的卓越贡献。
邢湘麟1917年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州。13岁入“霓裳仙咏”科班,习老生。1934年她加入了越新舞台,与越剧皇后姚水娟同台演出。1938年起,她先后与赵瑞花、竺素娥、李艳芳、邢竹琴等著名演员搭班,在上海、南京等城市演出,尤其在宁波走红,唱头肩老生。
她早年擅演《打銮驾》、《打龙袍》等包公戏,有“活包公”之誉称。
1950年我与天津劝业场东家高渤海和上海甬江状元楼经理梁志卿以三方合作的方式签订合同,筹建越剧团来天华景戏院演出。邢湘麟应我约请参加了新组建的“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任头肩老生。邢大姐随剧团北上,从此落户津门。
天津市越剧团1956年赴北京演出,正巧浙昆《十五贯》演出最后一场。剧团主要演员前往观摩,数日后,在吉祥戏院便正式移植公演了该剧。该剧在首都各剧场连演一个多月,场场客满。
在《孟丽君》剧中,太师魏瑾的戏不多,但由邢湘麟演来,她以娴熟的表演,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忧国忧民、持重厚道的老太师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印象。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1953年,当时还是的我们越剧团应中央戏剧学院邀请,首次晋京,首场演出中,邢湘麟和裘爱花合作的大轴戏《秋江》博得了沈雁冰、田汉、马彦祥、欧阳予倩、洪深、阿英、伊兵等首都文艺界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该剧是根据川剧移植的。经北昆名家田瑞庭先生的启发和指点,她们二人既发挥了越剧自身的特点,又有所创新。邢大姐熔老生、小丑、武丑的技艺于一炉,身手矫健,活现出一个长年奔波于水乡靠弄舟营生的老船家。她和陈妙常的对口戏谑,火候分寸,恰到好处,表现出了老艄翁风趣、善良、开朗、热情的人物性格。在“追舟”时,她俩组合成各种舞蹈身段,忽前倾忽后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有唱有做,亦歌亦舞,充分展现了越剧唯美抒情的艺术特色。由于这场演出极为成功,三日后,受文化部委派,越剧团接受了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的演出任务。从此,“南国之花”越剧也深深地扎根于祖国北方的沃土。
邢湘麟艺术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表演自然朴实,稳健洒脱。她的嗓音洪亮宽厚,吐字清晰有力,无女子气,念白颇有韵味,别具一格。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文天祥》和《屈原》为越剧扩大了题材范围。
邢大姐离去了,而她和她的越剧姐妹们对天津越剧做出的贡献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她们留下的宝贵艺术必将催进津门越坛更加繁荣。(高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