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我的最爱也是我永远地遗憾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越剧《红楼梦》在越剧史上有着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它是越剧走向全国的一面旗帜。我是因为《红楼梦》而爱上越剧,也因为越剧而迷恋上《红楼梦》。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是越剧成就了红楼梦的大规模推广,还是红楼梦造就了越剧的辉煌。

我收藏了很多越剧红楼梦的版本,然而,现在让我一遍一遍的看那些最爱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我对每个版本都有一种强烈的遗憾之感。

1962年拍摄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红楼梦的鼎峰之作,在越剧发展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笔。它结构严谨,演员表演、唱腔都堪称一流,场面辉煌,每一个细节都没有一点破绽,几乎完美到无懈可击。100万元的巨额投资,大名鼎鼎的岑范执导,连贾宝玉房间里的陈设都是真正的古董(从博物馆借来的),可见拍摄的认真程度。拍摄成功之后被雪藏15年,于1978年解禁,各大影院几乎24小时轮番放映,票房达到2亿。不仅在越剧史上,即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也是一个不朽的神化,电影拍摄水平让后来的版本都难以超越。然而,受当时化妆技术的影响,里边演员的扮相除了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琪官的扮演者曹银娣、晴雯的扮演者(名字忘记了)扮相还算说得过去之外,演员如徐玉兰、吕瑞英、金采风、孟莉英、周宝奎等等,几乎可以说是比较丑的。这是这部伟大作品唯一遗憾的地方。

另外一部越剧《红楼梦》在舞台上演过,尹桂芳、李金凤主演的,戏是很不错的,可惜只留下了录音,没有留下任何的录像资料。这个就不好评价了,但没有录像资料的流传,本身就是尹派红楼梦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80年代,尹桂芳给王君安排练了尹派的越剧《红楼梦》,这部《红楼梦》我看了,很不错。特别是第一场“两小无猜”结尾中的合唱,还有“试玉”、“泄密”两场的开头部分,分别采用了悠扬和画外音和深沉的幕后伴唱,极大的烘托了当时的气氛。场面调度很好,特别是通过幕间戏把焚稿和金玉良缘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2000年陈薪伊执导排练的交响乐越剧《红楼梦》,借鉴了各个版本的优点,借鉴最多的就是王君安的这个演出版本,给交响乐红楼梦增加不少亮点。王君安清奇的表演以及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轰动了大上海。但是,纵观全剧,除了王君安、李敏两位主演表现出色外,其他配角都显得非常弱,红楼梦里没有小角色,所以说,配角是很重要的。另外,布景很陈旧、服装也缺乏美感,结构也不够严谨。这也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地方。

80年代初期,上海电视台拍摄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实验性的拍摄了2集,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贾宝玉的扮演者是朱雪莲(前)和张俐(后),林黛玉的扮演者是华怡青,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集出现了当时的越剧新秀赵志刚,他在剧中扮演戏份很少的冯渊,一出场就展现了他不同一般的实力,所以他后来的大红大紫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1999年,上海越剧院在新建落成的上海大剧院里,演出了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郑国凤、王志萍,方亚芬、华怡青三组宝黛先后亮丽登场,元妃省亲等场景场面恢宏,气势磅礴的豪华舞美,特别是葬花、焚稿、太虚幻境等场次活动舞台的巧妙运用,还首次在舞台上运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效果。三组宝黛个个出彩,方亚芬、华怡青的版本还采用了交响乐来伴奏。演出轰动一时,九场预演就收回了全部的排练成本。可见经典的魅力。然而,让我们观众遗憾的是,这三个版本内容删节很多,不仅删掉了黛玉进府、识金锁、闭门羹,还在葬花、焚稿、哭灵等场次删掉了许多优美的唱词。这个版本是删节最严重的版本,由原来3个小时的演出,新增加上了元妃省亲、太虚幻境两场20分钟的戏之后,全部演出时间却只有140分钟,足足删掉了60分钟。

2000,上海越剧院有排演了第四个红楼梦的版本,这个版本由陈薪伊导演,赵志刚、方亚芬主演,上海越剧院的12位一级演员,除了钱惠丽、章瑞虹、华怡青、许杰之外的其他八位演员悉数上阵,可以称得上是明星阵容,配上交响乐的震撼伴奏,大剧院的豪华舞美以及活动舞台的合理运用,它将多个越剧红楼梦的演出版本的优点集中在一起,使得这个作品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越剧界。葬花的时候,一条庞大游船缓缓滑上舞台,从游船上走下来了贾母等一干人(这个情节在1999年的三个演出版本中同样存在);泄密焚稿的时候,黛玉站在舞台后方,缓缓升起,紫鹃上场,两人升向半空,又缓缓落下;焚稿的结尾,黛玉在临死之时,潇湘馆的整个围墙忽然腾空而起,黛玉从床上一跃而起,一直跑向舞台的纵深处,站在高山上,又被舞台活动升向半空,黛玉回头,看见宝玉、宝钗滑动上场(也是用的活动舞台),黛玉惨叫一声“宝玉,你好”,而宝玉在黛玉的惨叫声中,欢快的唱起了“金玉良缘”;别林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紫鹃和雪雁在旋转舞台上哭泣,结尾的时候,紫鹃所在的舞台被升起,宝玉从下面仰视她。最后一场戏,太虚幻境,通过旋转舞台使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宝玉离他们很近,但怎么也无法靠近他们,最后,宝玉找到了黛玉,两个人携手缓缓而行。这部戏的结构十分严谨,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到,一条手帕居然在读西厢、葬花、焚稿等场景中多次出现,不象许多版本,对手帕只字未提,一点也不交待,黛玉焚稿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这手帕原是他随身带”就直接烧掉了。这个版本没有作无原则的删减,使得整个戏剧结构严谨,演员表演十分到位。赵志刚,一个越剧男小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贾宝玉。特别是到了后来的金玉良缘和别林,我们看惯了徐派的一泻千里,再听听尹派的低沉委婉。在金玉良缘,赵志刚面对贾母,没有敢放声大哭,象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低低的哀求,赵志刚这样的处理方法更让我们动容。但是,对这个作品,我也是有一些看法的。首先就是贾宝玉的扮演者赵志刚,他在塑造贾宝玉的时候,过多的表现了贾宝玉的顽皮、率直、可爱,却较少顾及他的大家公子身份,特别是第一唱戏,贾宝玉一出场,居然在元妃省亲那个非常隆重的场合,大声高叫“大姐,宝玉想死你了”,一路奔跑而来,看见元妃,扑上去就抱住了。要知道,元春此时身为贵妃,在众人面前就是皇上的代表,贾母、贾政等人都对她三拜九叩,口称“娘娘”,贾宝玉作为从小受封建礼教教育的贵族公子哥,虽然身上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怎么可能在这种场合作出这种举动呢?实在是太出格了。同样的情节,钱惠丽2003年拍摄了数字电视电影《红楼梦》,她的处理效果就很好,钱惠丽看见元妃,下意识的小声叫了一下,大姐,然后犹豫了许久,在元妃的主动下,才迟疑的和元妃拥抱。我个人认为钱惠丽的处理很符合贾宝玉这个人物实际。还有就是,编剧安排了一个傻丫头,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笑,说:“大小姐当了娘娘,老太太、老爷都要向大小姐磕头,连琏二奶奶平时那样威风,也要向大小姐磕头”,这个台词并不是导演的原创,而是从王君安的演出版本借鉴而来的,不同的是,王君安版本把傻丫头安排在省亲结束之后,黛玉临时休息的潇湘馆,而赵志刚版本却把这个情节直接放在了隆重的省亲场面上,严重不符合实际。贾府是皇帝敕造,连黛玉进府之时,众人皆“敛声屏气”,只有王熙凤如此“放诞无礼”,贾府怎么可能让一个傻丫头参与元妃省亲的重要场面呢?更让我们为之遗憾的是,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上海越剧院居然没有为他录像,我们看到的大剧院演出版本,是韦翔东跪在地上,连续三天用单机拍摄的,画面粗糙模糊,剧场声音嘈杂(时不时听见观众的说话声),镜头晃动感明显,闭门羹一场,还少了一点内容。这是最我们戏迷们感到的遗憾的地方。后来,上海越剧院发行了这个版本的香港演出版,尽管内容完全相同,演出阵容也是原班人马,同样也是交响乐来伴奏,但因为香港的舞台不能活动,我们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舞台,所以,那些运用活动舞台来表现的感人情节一下子逊色了很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