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上的剡溪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浙东嵊州,古时称剡县,有一条古老而又秀丽的小溪,它的名字叫剡溪。只因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便与“唐诗之路”有了缘。

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1991年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唐宋诗词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后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所谓“唐诗之路”,就是从钱塘江出发,经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剡溪,再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的一条唐代诗人的“旅游热线”,全长约190公里,其中剡溪是“唐诗之路”的精华。目前,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嵊州、上虞、新昌等县(市),已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

“唐诗之路”的规模和影响虽远不及“丝绸之路”,但其特有的山水诗发祥地、书法艺术圣地、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诞生地等“头衔”,完全可与之媲美,其文化内涵更胜一筹。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词作者中,就有300余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在这条“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特别是留下了许多赞美剡溪的名句。唐诗代表着中国诗歌最高艺术的巅峰,唐代顶尖诗人李白在交通落后状况下三次从水路人剡,留下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美句。杜甫从心中发出“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的赞叹,足以道出其对剡溪的留恋。一条小溪,吸引这么多唐诗名人,十分罕见。可见唐诗与剡溪风光、名人贤士、佛教文化等一起促成的“唐诗之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是这条千古流淌的剡溪,因溪水从山涧而来,又位于曹娥江上游,以水清见长。野生溪鱼在鹅卵石间来回穿梭,村姑在溪埠头淘米浣纱,炊烟从青砖黑瓦的小山村冉冉升起,一叶小舟漂流而下,好一幅醉人心扉的山水画。如入仙境般的美景,今天虽难得再次领略,但仍有记载中的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嶀浦、鼋头渚等剡溪“九曲胜景”的古迹可寻。如今的南山湖、剡溪漂流、百丈飞瀑等以溪水做文章的旅游景点,更为魅力无限的剡溪增添了新的活力。

嵊州人文优势古就有之,位于四明山、天台山和会稽山环抱之中的剡溪,更为越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兰亭序》闻名的“书圣”王羲之,辞官后带妻携子隐居在剡溪畔,最后终老于嵊州市金庭镇。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许询(字玄度),与王羲之相交甚深,经常在一起游弋剡中山水。被誉为中国山水诗鼻祖,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身于会稽始宁(今嵊州市三界镇),曾一度归隐故里,赋诗绘画、爬山垂钩。这里有大禹治水的脚迹,还有戴逵、戴颙等浙东名士和竺潜、支遁等佛教高僧长期活动的印记。这么多的名士高僧,如此秀丽景致的剡溪风光,再加第一个中国汉化佛教的发源地天台国清寺,等等这些,足以吸引信仰佛教、敬重名士、崇尚自然的唐代诗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正因为有这些,才使踏上这条古道的唐代诗人们毫不吝啬笔墨,留下成为印证今日“唐诗之路”的千余篇诗章。

说到九曲剡溪,自然少不了她的地方特产——越剧。越剧是吸收了剡溪的营养,走出嵊州唱响全国,成为我国第二大剧种的。女子越剧起源于该市依山傍水的施家岙,剡溪水绕村而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喝着剡溪水长大的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一大批越剧名家,就是从剡溪乘竹排唱红上海滩的,难怪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誉满海内外。

我们没必要再去考证白居易为何写下“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的诗篇。2005年考古挖掘的“小黄山遗迹”,是长江下游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它就位于剡溪上游的一座小山坡上,这已足够说明剡溪之古老而秀美。现代的“竹编之乡”、“茶叶之乡”、“丝绸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等许多美称,“人口论泰斗”马寅初、围棋国手马晓春、“黄土画派”楚翘刘文西等一大批名人,也无不渗透着剡溪的灵气。就是“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这三张嵊州文化品牌,都与她的母亲河——剡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