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即将告别舞台的越剧名旦贾小萍
黄之宏潘端嘉
一个人,在舞台的追光灯下活跃了43年,回首43年的努力,43年的情结,贾小萍不舍、不忍,但她又那么乐观:“长江后浪推前浪,能把有限的资源让给学生,使我们温州这个南戏的故乡,戏剧事业继续繁荣,我很满足。”
学生和朋友一再提议,不能就这么悄然离开你心爱的舞台,离开你忠实的戏迷,来一场告别演出吧。于是,就有了将于今晚在市东南剧院上演的“梅香萍韵——贾小萍越剧表演艺术专场”。
贾小萍,温州市越剧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43年来她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70多个不同性格的妇女艺术形象,《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荆钗记》中的钱玉莲、《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浮生恨》中的憨园、《江姐》中的江雪琴、《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这些形象使她连续5年获得省、市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还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在大批戏迷心目中留下一抹鲜红的色彩。
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用一种颜色形容,那么对贾小萍而言,只能是红色。
红色是舞台的大幕,是舞台的地毯;红色有着东方的婉约与含蓄,有着女性青春的活力与美感。一次次幕起幕落,鲜艳的红色点燃了她一生最美丽的梦想,给了她自信与骄傲,也燃烧了她一生最美丽的青春年华。
红幕布升起人生华彩
贾小萍在家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递过告别演出的串词,是我市著名编剧张思聪特别撰的稿子。上个世纪70年代,张思聪进入文艺系统的第一出戏《一张大字报》,就由贾小萍主演,而到了上世纪末,温州越剧团创造《荆钗记》的辉煌时,同样是张思聪做编剧,贾小萍做主演。贾小萍在越剧舞台上的43年,张思聪这样形容:“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贾小萍把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生命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小小的舞台。”
1956年,贾小萍随着支援南戏的父母,从繁华的上海来到温州。越剧团是她在温州的第一个家,当时父母上山下乡演出,她也跟着剧团走遍温州的各个角落。走累了,她坐在箩筐里,随着挑担叔叔的脚步和大人哼唱的旋律,在青山绿水间向往着神奇的舞台;大人演出时,她就蹲在台边,看着演员穿红着绿在庙台上翩然;回到家,她则把枕巾、毛巾往身上一披,舞起自己的小“水袖”。从小,她就觉得自己以后要上这片属于自己的舞台。
至于第一次上台,她已经记不起来,总之下乡演出有小孩角色,小萍就是第一候补委员,大人让她跪哪儿她就跪哪儿,让她哭,她就哭。等上了小学,贾小萍已经是文艺骨干,每每有活动,她总是义不容辞地从服装、排演到演出负责到底。10岁那年,她所演唱的金派代表作《盘夫》,给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留下深刻的印象,13岁小学毕业,她便顺理成章地考入温州越剧团,开始自己戏剧人生。
四折戏吟唱艺海芳华
如今,一场戏为自己43年的艺术生涯压轴,贾小萍有些为难。在著名戏剧导演俞珍珠帮助下,她精心挑选了告别演出的四个折子戏:《盘夫》、《棒打薄情郎》、《荆钗记》中《投江》和《江姐》中的《绣红旗》。
对于这种选择,她给出的解释是,四个折子戏风格不同,有古装、有现代,比较“抓人”,但实际上,这四折戏却是她舞台生涯的曲折、成就、巅峰的各种隐喻。
一曲《盘夫》是她隔不断的舞台情。她介绍说,《盘夫》是越剧的看家戏,也是走上越剧舞台的必修课,1963年她在剧团学的第一个戏就是《盘夫》,只是当她能带着《盘夫》登台,已在16年后。从1965年开始,古装戏被禁演出,没有红罗衫,但贾小萍在那个阴霾的年代依然坚持在舞台上,《练肩》、《送货路上》、《一袋麦种》……不要说这些题材的现代越剧,即使是唱歌跳舞,只要在舞台上,她都总能焕发最大的热情。1977年,当中国文艺迎来了新春,28岁的贾小萍成了团里委以重任的当家花旦。
从1978年到1985年,她每年要演出300多场戏,平均3个月就要学一出新戏,而她觉得自己的风格就是在那样跌打滚爬里摸索出来的。当时没有书、没有资料、没有老师、没有时间,她买了各种连环画,《红楼梦》、《碧玉簪》分别在电影院连续看8次;自费去上海拜师金采风;昆剧、京剧、瓯剧、永昆、黄梅戏、沪剧……在演出的闲暇一刻不停地听着录音机。幸运的是,在她成长最艰难的时刻,翁焕新、王凤鸣、李香琴、黄湘娟等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给予了热情指导,并鼓励她形成自己的风格。1989年,她表演的《棒打薄情郎》不但继承了前辈的成果,而且融合了金派唱腔的婉转和自己演唱的高亢,从而为她赢得了浙江省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最佳表演奖,也成为她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品。
落幕之后再看一片红
成熟之后,不论是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不论是纤纤弱女或是巾帼英雄,上世纪90年始,贾小萍演绎的女性都带有属于一种“萍韵”的魅力。到了1997年,凭借《荆钗记》中的钱玉莲,贾小萍迎来艺术事业最华美的红色,而那时,她已年近半百,不得不经历岁月的考验。《江姐》是告别演出里,她向观众和舞台吟唱的最后一折戏。
“观众能听到越剧版《红梅赞》,比较丰富多彩,比较激励人心。”贾小萍的言语间仍然没有脱离强烈的舞台感,她说选择《江姐》是希望上世纪70年代的经典戏能给观众留下新的印象。上个世纪70年代,正是她与越剧艺术舞台关系最为微妙的时刻,或许用《江姐》告别,只是有一个开始。
要看着自己这个告别专场演出的红幕徐徐关上,贾小萍此刻的心情有种莫名的复杂。但显然,她从事的越剧艺术面前的道路还没有走完,她依旧有着红色的鲜活力量,并像这曲“红色经典”一样,继续吟唱。
(摘自 《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