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秀的文艺苗子我不是没有碰到。可是把人招来了,又给不出相应的待遇,怎么办?”昨天下午,文学艺术界别分组讨论市政协工作报告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男高音歌唱家‘大胡子’魏松率先抢过话筒,上海歌剧院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我们没有自己的专属剧院,这意味着也没有自己的演出季,演员基本工资的一半以上要靠下基层的小型演出来支撑。行内流传这样的择业定律,优选赴海外发展,次选部队院团,再不就奔北京去或是留校任教,上海歌剧院这样的老牌院团竟然成了下下之选。”
魏松忧心忡忡的“开场白”道出上海文艺院团的共同尴尬:人才“断流”甚至连眼前人也难留住。
“我们这一行,最怕就是后继无人!”年年呼吁保护地方戏的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又老话重提了。“如今从事沪剧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人。”
上海越剧院演员方亚芬说,“原本,‘小梅兰芳’余少群是被我们上海越剧院相中的,可我们解决不了人家的住房、职称,人家只好奔浙江越剧团而去。最近,‘越剧王子’也落户杭州了……小生们都走了,我跟越剧院同为花旦的王志萍说,要么你演小生,要么我改小生吧!”别看方亚芬轻描淡写,嘴边挤出的却是一丝苦笑。“浙江省在引进人才方面一年投入几千万,面对我们剧院发出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青年演员就算心里想来,脚也迈不动呀!”
这个会场,委员们多是顶着光环的演艺明星,发出的声音却没有风花雪月。“一个院团的生存状况,其实也是一个艺术门类的生存状况,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原党委、艺术总监马博敏的这句话听得人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