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宗师傲雪芬芳 诉衷肠越坛洒泪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昨夜今晨,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越剧界人士,在听到袁雪芬去世的消息时,都不由发出一声黯然的惊叹:“怎么会? ”而谈及这位越剧界的一代宗师,他们的心情又是如此相似:她的心,只为越剧;她的人,傲雪芬芳……

刘厚生:她的一生都值得纪念

听到袁雪芬去世的消息,已九十高龄的著名戏剧家刘厚生忍不住意外地一声惊呼:“啊! ”稍稍平静之后,他才语带悲声地向记者表示,得悉这个消息他非常难过:“雪芬是一个对越剧、对中国戏曲有很大贡献的同志,她的一生都是很值得纪念的。她对越剧的革新创造,让越剧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大转折。 ”刘厚生告诉记者,早在1949年,袁雪芬就作为戏曲界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她完全称得上是德艺双馨,我和她有六十多年的友谊,听了这个消息是非常非常难过,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龚和德:她完成了越剧的转型

“我知道她身体不好,但真的没想到……”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说,在他看来,袁雪芬是真正的“新越剧”的开创者,“越剧从民间的乡土戏曲转变成成熟的城市戏曲,完全是由女性完成的,袁雪芬老师代表的这批女演员当时只有20岁,非常年轻,她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组织者。 ”

龚和德说,袁雪芬改革的思路是要向“两个奶娘”——古老的昆曲和新潮的话剧学习。因此,当时袁雪芬一方面引进了话剧的编导制度、人物塑造方式和全新的舞台形式,一方面丰富曲调,并向昆曲学习身段,这让越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外,“越剧成为近现代史上戏曲真正实现成功转型的剧种,袁雪芬老师她功不可没。 ”

赵志刚:她是恩师亦是慈母

昨晚,接到记者的电话,“越剧王子”赵志刚的语气十分沉重:“袁老师就像我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心里很难过,愿她在天之灵能够一路走好。 ”赵志刚动情地说,他曾为恩师、“越剧皇帝”尹桂芳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恩师慈母尹桂芳》。实际上,“恩师”、“慈母”两个词用在袁雪芬身上也同样贴切—1974年,年仅12岁的赵志刚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从那时起,袁雪芬就像慈母一样照顾着他和其他学员的生活起居,晚上值班还常来给这群孩子盖被子,“艺术上,都是袁老师扶着我走过来,我的成长和她的关心分不开。 1981年,傅全香老师他们说我学唱尹桂芳老师的《盘妻》唱得不错,袁老师马上就决定给我排《何文秀》,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演过什么戏的小演员,压力很大,是袁老师给了我很好的机遇。”

赵志刚还表示,在艺德、人品方面,袁雪芬也教会了他很多,“她教我们,化了妆穿了戏服之后不能坐——因为我们要尊重观众,坐了衣服会皱;我们要尊重幕后工作人员,不能浪费他们熨烫的工作;我们还要一穿服装就进入角色……袁老师这些前辈身上很细微的东西,实际上影响了我们一生。 ”

何英:她是我艺术上的偶像

今天凌晨四点,记者辗转联络上了远在美国洛杉矶的“越剧仙子”、傅派传人何英。何英在越洋电话中告诉记者,她心里一直非常敬重袁雪芬,将之视为艺术生命中的偶像。

何英回忆说,2007年她应茅威涛之邀拍摄越剧电影《西厢记》时,曾向袁雪芬专门请教。当时,袁雪芬拉着她一口气就说了许久,“我们本来以为她只会说半小时、一个小时左右,没想到她从对人物的塑造开始说,还即兴唱起来。她说自己有很多遗憾,所以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在能演出的时候尽可能地去揣摩人物。 ”何英坦言,也正是因为这样,自己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要让袁雪芬看到电影版的《西厢记》,但现在这个心愿却永远地落空了。

韦翔东:她说戏时笑得像孩子

在新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制片人韦翔东心中,袁雪芬是个没有门户之见,对艺术极度投入的艺术家。每次她聊起越剧、聊起角色,都会投入得像个小孩,“有一次,我随便和袁老师聊她演过的戏,那时候她已经87岁了,却马上站起来说为什么是这样演,还教我们要多琢磨。当时她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她真的是对艺术极其认真,一辈子为艺术奉献的一个人。 ”

据韦翔东回忆,当时,他无意说起拍摄《红楼梦》时遇到的困难和纠纷,袁雪芬却坚定地劝说他不必介怀:“我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到现在还有有人在骂,有什么啊,无所谓啊。做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利于越剧的发展,你就去做,不要管别人怎么批评你,时间会证明一切,烦恼是拿别人的缺点惩罚自己,不划算! ”(见习记者 曾索狄)

(摘自 《新闻晚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