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越剧,艺术与财富结合
近年来,嵊州民间草根艺术走出了发展壮大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嵊州民营剧团从半农半艺中脱胎,逐渐形成产业雏形。如今,嵊州共有民营剧团120个,4500余人每年在各地演出36000场,年收入达到6000万元。
为推进民营剧团和越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嵊州市委、市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配套、宣传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支持。从2008年起,嵊州先后设立总额2000万元的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和专门的“绿城嵊州”越剧发展奖励基金,同时每年安排200万元的越剧文化专项资金,大大缓解了嵊州越剧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
这些以“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务、自带伙食、自定分配”模式经营的民间剧团,在专业剧团延伸不到的农村受到广泛欢迎。“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民营剧团都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吃苦精神,哪里群众需要,他们就到哪里演出。最典型的是嵊州艺术中心一团,该团曾在温州乐清市连续演出12年,每年平均演出600场。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看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但对于嵊州的民职剧团来说,演戏带来了乐趣,更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口中,有200人以演戏为生,年演出总收入在150万元以上。嵊州较大的民职剧团如群艺剧团最多的一年演出了632场,年收入也达150多万元。民营剧团面向群众,戏种、戏路等完全根据观众所需,可以编演上百出戏。一出《狸猫换太子》可演七天七夜,一本《孟丽君》可演五天五夜。剧团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一片赞誉,剧团经营实现盈利的同时,越剧文化也得到广泛传播。 业内人士评价说,是越剧“唱”富了一方百姓,让人领略到越剧艺术在文化市场的魅力。
戏剧服装,越剧与服装结合
都知道嵊州的领带服装,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在服装门类上,又多了一样戏剧服装,并一直保持红火。
嵊州民间演出的兴起,直接带动了另一民间产业——戏剧服装行业的市场。清代的、宋代的以及各个时代的戏服,在嵊州都能寻到样服。
作为越剧的故乡,全市有民营剧团120个,大多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他们不但自己大量购买,还广泛宣传、推介了黄泽的戏剧服装。因此,戏剧服装的红火也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这几年,江苏淮安、常州,浙江杭州、路桥和上海等地的戏剧服装店都来我们这边采购。”从事越剧服装加工已有30多年的李伯汀介绍说,现在,外地戏剧演出剧团和戏校、艺校办得都比较红火,特别是现在影视古装戏拍摄势头很旺,戏剧服装的需求量大大上升,离嵊州距离又近,所以,嵊州戏剧服装供不应求。他们从来不愁没有活干,只愁干不出活。
在黄泽渔溪村大大小小的戏剧服装加工厂里,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戏剧服装产品:大到大靠(古代皇帝、元帅、大将穿的专用衣裳),小到胡须,还有凤冠帽、官帽、小生帽、衣服、灯笼裤、鞋、角带、装饰品、兵器类等品种。
目前,黄泽的戏剧服装已销往全国各地,在以李秋明为龙头的黄泽戏剧服装企业带动下,涌现出了李能昌、张静晓、李少峰、李华英、张望青、李玉千等8家个私企业与加工点,他们除生产戏剧服装外,还制作戏帽、刀枪把子和戏剧道具,开展戏剧服装一条龙服务,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从业人员达250多人,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一叶知秋,嵊州文化产业在不断上演着精彩大戏。嵊州人在给自身和他人送去欢乐的同时,也开挖出了一座座金山和银山。